第154章 孟津条约 (第2/3页)
,眼光过于长远。
即使殷商还没有调集主力进攻岐周,他就已经在为之考虑应对之法了。
不知道这样还不好。
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但也提前增加了不少束缚……
需要指出的是,姬昌虽然严厉批评了姬考的乐观主义错误,但却是认真考虑过姬考的提议的。
考虑的结果是,不能接受。
姬考的提议,是一个很有风险的提议。
一旦殷商大军压境,就不可挽回了。
到时候,将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直接决定生死存亡!
岐周若能赢,固然很好,如若不然,将万劫不复!
姬昌不能接受。
他不能接受那样冒险的计策。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他可不能把岐周逼进死胡同。
置之死地而后生?
据姬昌所知,绝大部分进入死地的人,已经成为传说,烟消云散。
68岁的姬昌,与32岁的姬考,出现了分歧。
或许,这就是父子之间的代沟?
不论如何,姬昌都认为,姬考太年轻了。
实际上,一切都是因为姬昌还是岐周之主,而姬考,不是。
权杖,在谁的手里,谁就最大。
“姬考、姬发,你们留在岐周,领好我们周族的家业。”
“姜尚,做好岐周的防御!”
做好安排,姬昌就启程前往朝歌。
无论前途怎样,姬昌都已经做好了准备。
……
……
“哎呀!戴老板,又让您给说中了!”
“又?看来,你还是对我不够信任啊。我可记得,前几天,你还说‘考虑到戴老板的神预言,我就直接相信好了。’”
“嘿嘿。我不是保留了怀疑精神嘛。您说‘保持怀疑精神对于记者来说是很宝贵的。’这句话我可牢记在心呐。”
“呵,你成长了。”
“不说这个了。戴老板,我们还是把目光聚焦在这一次的商周谈判上吧。我是想问……”
“首先,我要纠正你的措辞。”戴明月粗暴地打断了记者的提问,“这不是一场谈判。虽然对外宣称是‘商周战后谈判’,但与谈判相去甚远。我们殷商是战胜国,岐周是战败国。这次会话,充其量不过是姬昌的俯首称臣。这一次,是恢复商周两国的传统关系,而且是姬昌求着我们恢复的。”
记者点了点头:“戴老板果然眼光毒辣!是我失言了。这是姬昌的认罪、赎罪之旅,不是什么谈判。”
“对!姬昌,犯了罪,就要接受制裁。岐周,犯了罪,就要付出代价。这是公平。不是我们逼着姬昌叛乱的。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应该、也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后果。”
啪!啪!
记者由衷地给戴明月鼓掌。妙书吧
“戴老板说的很对。姬昌都68了,不是小孩子了,犯了错,就该受罚。”
“当君主,和做人,其实是一回事。一个邦国,就如同一个人。打架的后果,不是打赢,就是打输。想打别人,也要做好挨打的准备。”
“戴老板的比喻总是这么形象生动。那么,我想请问,这次谈……谈话、会话,我们殷商能够获得什么好处呢?”
“那得取决于我们的费总有多大能耐。”
“嗯,的确。姬昌这次过来,向天子承认错误之后,主要对接的,就是费总。费仲,是殷商执政使,才华横溢,年少有为。不过,我比较担心,23岁的费仲,能镇得住68岁的姬昌吗?”
“哈哈!你要知道,飞廉23岁的时候,就已经成就凶将之名。”
“啊!飞廉上将,那是真叼!以此类推,费仲……看来,是我多虑了。”
“不过,我倒是愿意就费仲与姬昌的对话做进一步的探讨。”
“哦?那可真是太好了!请戴老板畅所欲言。”
就像戴明月所预言的那样,费仲与姬昌的对话,不是一场谈判,而是一场清算。
姬昌即使想谈,也没有资格。
战败国,有什么资格向战胜国提条件?
弱者,就应该适应环境。
话虽如此,费仲还是没有太过分。
这位殷商执政使,对岐周之虎给予了相当的尊重。
对话,是在朝歌大饭店二楼的一间套房内进行的。
长桌两边,分别是商周两国的代表。
岐周方面,由姬昌领衔。
殷商方面,由费仲带队。
值得一提的是,子仲的儿子、子虎,赫然在列,作为费仲的助手。
姬昌没有带姬考、姬发,也没有带姜尚,而是带了自己的另外两个儿子:姬鲜、姬旦。
姬鲜,是姬昌的第三个儿子,很有才华、很有谋略,是一众兄弟间,实力最接近姬考的存在。
实际上,姬昌带姬鲜过来,也正是要借重姬鲜的才能。
姬鲜,今年29岁,比姬考小三岁。
他最服气的,就是姬考。
所以,他在学业上,也向姬考看齐,品学兼优。
虽然没有与姬考一起进入朝歌大学,但在岐周国立大学,姬鲜也属于风流人物。
换句话说,姬鲜在岐周国立大学,就是姬考在朝歌大学的翻版。
姬考曾这样评价姬鲜:“有才华,有本事!”
或许是英雄惺惺相惜。
在众兄弟之间,除了姬发,就数姬鲜与姬考关系最好。
当然,这也和两者比较接近的年龄有关系。
在岐周,有一种声音说,姬鲜,是姬考第二。
单论才华和能力,姬鲜,被公认为是姬昌所有儿子里仅次于姬考的存在。
姬鲜,也从不掩饰对于姬考的崇拜。
对于这个三弟,姬考同样关心备至。
能有这么优秀的弟弟,姬考为岐周感到高兴。
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