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cxzz958.com
第二百四十六章 有轨电车 (第1/3页)
长安城的变化已经让人非常的看不懂,看不清楚了。
但,在研究院内部,又是另外一副光景。
说实在的,如果不是霍海不希望历史上留下的记录是“霍海发明了发电机”“霍海发明了电灯”“霍海发明了电机”,这些东西他早就做出来了。
甚至于电机这种东西,只要能把铜丝拉出来,霍海能手搓电机。
这难道不是四驱车爱好者的基本能力吗?
虽然霍海做不到自己搞出能破纪录的马达,但是赶时髦自己也是缠过电机的。
虽然电机不等于马达,但马达等于电机,而且,还是级别比较高的电机。
但,就算霍海不出手,最基础的发电机,电机,还有电灯,也已经发明出来了。
霍海算了一下时间,距离电力理论出世,已经过去六年了。
六年过去,也说不清楚是谁发明出来了电机和发电机。
准确的说,一开始的汽轮机是儿宽他们做出来的。
但那个蒸汽轮机,和霍海认知上的蒸汽轮机差距巨大。
就是用了蒸汽机一样的原理,用烧水来用蒸汽催动轮机转动产生电,然后用电线传输到远处。
说白了,就是制作了一个发电的线圈结构,用转轴连接在了蒸汽机上,把蒸汽机的活塞结构,换成了汽轮。
那就是第一代汽轮机。
应该说,是儿宽和法第还有黄角,各自发明了这个原始蒸汽轮机的一部分。
组合在了一起。
而这几年过去后,这个原始蒸汽轮机的结构,全部都在改进。
从气缸结构,到气管结构,到汽轮结构,加第二汽轮,反向汽轮,汽轮开口方向,转轴密封技术,转轴精细结构。
一步一步的提升。
提升到现在,真的说不清楚是谁发明了这个东西了。
而电机的改进,是一回事。
电灯更是如此。
这电灯的制作,就是一种赌运气的行为,实验的材料够多,才能试验出真正靠谱能用的那一种。
这就是纯看运气了。
也许试验了十次,就试验到了,但如果重来一次,也许试验十万次,才能试验出来。
最恐怖的是,现在,这一切集中在了研究院。
在前世,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化学,物理,材料学,各种尖端技术,分散在十几个国家,时间跨度也很大,也许某个新技术用得上的材料,其实几十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只是时间太久了反而被遗忘了。
有时候发明出的技术,一直没有材料,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纪,技术都已经过时了,都还没找到适合的材料。
比如特斯拉汽轮机结构。
而在现在的大汉,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九的科技研究集中在长安。
长安城百分之九十九的顶级科技技术研究聚集在皇家研究院,各种理论技术和前沿技术至少也有六成到七成在皇家研究院。
这种情况下,真的很难试验出电灯材料。
因为特别容易走偏路。
有时候,实验到了某种材料,结果发现点亮时间挺长的。
以为找到了答案。
但其实,有可能这种材料就是这一族材料中点亮电灯最久的,一下就带偏了整个研究风向,导致全体跑偏。
而这种材料,在研究院数不胜数。
从木焦油被蒸馏分成了几种材料,开启了化工工业时代后,目前通过石油煤炭制造的化工产品霍海都不知道有多少,其中有明确功效已经在市场上正常使用的化工品,都已经有二百多种了。
包括给手术刀消毒的那些,已经都革新了两三代了。
所以,材料多了,反而对这种需要穷举法实验的发明,是一种折磨。
但是,电力设施在整个研究院,依旧还是铺开了。
所有的实验员,既是实验员,又是实验员。
每个人既然有自己的实验要做,也要成为整个电力体系的实验员。
霍海有一段时间没来研究院了。
现在的研究院,人口大量扩充,已经是第三代们作为主要动力了。
当初霍海带出来的第二代大多数本身就是工人,是半路出家,学习新学,技术转换,他们研究有好有坏,好处是他们本身富有经验,并且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所以研究天马行空,有时候有很多离谱的研究,但,其中一部分真成了。
而第三代不一样,他们接受过长时间的新学培养,进行过长时间的工学培养,接受过第二代灌输的经验。
所以他们做起实验来,没有了那种天马行空,但稳扎稳打。
整个研究院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霍海刚刚进入研究院区域,马车就被拦停了。
霍海从窗户往外看了一眼,看到是熟悉的研究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cxzz9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