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三十二章 (大章)真正大手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三十二章 (大章)真正大手笔! (第3/3页)

   “不过,只是化出城市主要通道,运输粮食,问题不大。”

    刘彻听说盐水可以化冰后:“王内侍,取御厨取盐。”

    很快,盐取了过来,直接洒在未央宫外的阶梯上。

    然后众人才继续讨论各种议题。

    几乎无人再议的时候,霍光才站了出来:“刚刚大司农说得对,新法条推动,势在必行。”

    “而新法条的讨论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如果议会参与这个工作,效率上就会大大提高。”

    “而且新法条很大部分都是和新商改有关系的,而议会实际上就是大量商人代表组成的,所以臣再度提议,让议会拥有议论部分法条的权利。”

    刘彻:“具体是哪一部分法条?”

    霍光拱手:“军、礼、教之外的一切法条。”

    这之外,可是还包括着,工、吏、刑等诸多重要的东西。

    如果议会有资格讨论吏这个法条,那和议会有了些许制衡朝会的手段有什么区别?

    但大家并没有对这个过于警惕。

    现在是大汉,大量的主张并不是看它对自己有没有害处,对谁利益损害来执行的,而是看有没有好处,对大汉有多大的好处。

    正因为刘彻这些年的严苛律法,到今日,霍光直接染指天官的事情,居然没人站出来直接反对。

    但这不代表这事儿能成。

    因为刘彻还需要掌控议会的手段。

    刘彻:“最近民间都在讨论让议会拥有议论法条的权利,并且所有人都很关注这件事情。”

    “朕也觉得有这个必要,否则没有任何权利的议会不就是空谈么?”

    “但具体什么法条的设立需要议会讨论,这个范畴还不容易划分,所以……朕同意让议会有讨论法条的权利,但,具体讨论哪些,由朕审视之后,再下发议会。”

    霍光大喜,但不动声色:“是,陛下!”

    刘彻肯定是要这种方法来控制议会的,但霍光根本不在乎这个,霍光要的是把这个事情办成,然后坐实自己中小商人领袖的身份。

    长期以这个身份在朝堂活动,未来自己的话语权一定会越来越大!

    朝堂众人都看向了霍光又看向了刘彻。

    其实朝堂上很多人已经被说服,做好了要出来站队的准备,没想到事情刚提出来,陛下就允许了。

    自己反而不用站出来了。

    但这个事情办成的好处一直在,自己又没站队,那岂不是完全分不到好处?

    而有些人站出来了,但只是在议会或者私下吆喝,还没有公开在朝堂吆喝,没有在报纸吆喝。

    糟糕,站出来晚了,该快点的!

    而城府更深的人看向了霍光。

    这应该是霍光故意的。

    大家站出来的人够多,声势够大,刘彻顺势也就同意了,毕竟刘彻建立议会,就是要用的,而不是建着玩儿做无用功。

    而大部分人站出来,是为了要分好处,而不是真觉得这个好。

    但霍光就是利用了时间差,把事情办成了,但大部分站出来的人实际上没得到多大的好处。

    好处都在他那儿去了。

    光禄大夫,有点水平。

    实际上光禄大夫已经是很高的官职了,如果把现在的朝堂看作是九品制度,怎么也得是个从三品。

    四品基本就是各地大员了,从三品就是三公九卿预备役了。

    朝堂上很多人开始注意到霍光。

    看来霍光不只是冲得快,冲的准,手法也是一流。

    霍光应该是专门考虑过提出这个事情的事件。

    刚好卡在事情发酵之后马上就是朝会,不用多等一次大议会给舞台让更多人表演,也没有多拖几次朝会来发酵,刚好卡在这个时间把事儿办成了。

    很多人出了力,或者说开始吆喝了,但还没进去门儿,没分到好处。

    事情成了之后,霍光放下心来。

    二哥能提出什么重要的事情,比这个事情更重要呢?

    刘彻:“谁还有需要商谈的事情?”

    “没有?霍海你说吧。”

    霍海上前:“臣上任大司农,要发展大汉经济,全面推开新商改在整个大汉执行。”

    “但新商改的推开,有一个问题不解决,就实现不了。”

    众人都看向霍海。

    新商改势在必行,必须成功,大家所有的利益都挂钩在新商改上,怎么能不成?

    什么问题不解决就实现不了?那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

    霍海:“长安去年年末登记在册人口是二百八十万。去年一共发生了两千一百三十起杀人案。”

    这话说出来,大家满不在乎。

    说实话,大汉流行单挑,两百多万人,一年死了两千来个,太正常了。

    这还算少的,幸亏现在大家都读书了,讲道德了,就算起争执,大部分时候都是放嘴炮,很少有人不论道理直接掏刀的。

    要不然怎么会才有两千多起。

    霍海:“大家可能觉得正常,但是,两千一百三十起案子发生,需要京兆尹去调查,需要取证,需要维持现场,而京兆尹人手完全不够,导致去年一整年,八十四所学校合计停课一千五百三十天。”

    霍海抬头:“这些学校,大部分有三百到七百个学生。平均就算五百,也就是说耽误了五百人一千五百三十天,这么一合计,耽误了七十五万个日子。”

    “这些日子如果算成钱,三十天为三千大钱,一天一百大钱,那就是七千五百万大钱的损失。”

    “这只是时间损失,这些凶案发生,包括查案的破坏,直接间接对这些学校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了九个亿。”

    大家就不明白了。

    黄霸站了出来:“请问霍大人,怎么停课直接损失七千五百万,但间接居然九个亿这么高?”

    霍海:“你是?”

    黄霸:“在下第二届科考状元,黄霸。”

    黄霸非常年轻,才十七八岁的样子。

    霍海感觉这个名字耳熟,好像上次讨论打卫满朝鲜的时候他就发过言了。

    这人名字越想越耳熟,应该是历史上的大官没错。

    霍海:“你想一下,这些被耽搁的学生中,有多少是孩童?孩童发现身边人被杀,何等惊慌?加上停课必须在家里待着,他们的父母只能回家去陪着。”

    “学校附近的商店,本来每日生意都很好,饭馆,茶室生意都很不错,结果停课,直接全部黄了。”

    “这么算下来,九个亿多吗?”

    大家都面面相觑,根本没想到影响这么巨大。

    霍海继续:“这只是学校,两千多个命案,只有几十个发生在学校或者学校附近,去年的凶杀案还累计导致八所医馆停业五十八天,预计至少有八十人次因为医馆歇业缺乏救治结果殒命。”

    “除了医馆,还有菜市场,饭馆酒楼,驿站,旅店,甚至仓库,码头,进行歇业。”

    “间接影响的经济,你们可以想一下。”

    所有官员都皱起眉头。

    这个账不能算啊,一算就是天大的窟窿!

    霍海:“除了杀人案,还有经济案件,比如偷窃,抢劫,持刀抢劫这种恶性案件不说,还有各种胁迫,还有诈骗,除了经济案件,还有……”

    “京兆尹根本没有这么多人手处理。”

    “以前我做长安少尉的时候,也没有多少衙役小吏,全是借调军中将士,但是,实际上大汉法律规定,无故调动两百人以上军队以谋反论。”

    “只是事出有因,大家才允许我调动。”

    “可是,出了长安,在其他地方,可以吗?各地官府也频繁调动各地将士入城?”

    那玩意有人造反,谁预料得过来?

    霍海继续:“除了刑事,还有海上,江上。”

    “大汉去年一年,在海上贸易,纳税总额是三百七十亿。”

    “但实际上,根据货物流通量看,这个数值应该是七百亿左右才对,也就是说有一半的人没有交税。”

    “去年,长安平均每一天发生二十起快车撞人事件,发生三百多起手推车手拉车撞人撞车事件。每天发生二点七起火车撞人事件。”

    “去年,长安城记录在册的失火,一共十二万四千四百一十二次,其中光是除夕那一天晚上,就发生了三千多次,这还是统计过的,没统计的根本不知道有多少次。”

    “去年整个长安,发生了八百三十五起道匪劫掠……”

    霍海讲了一件又一件。

    所有人脸色都沉了下来。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