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章 把握问题 问道欧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八章 把握问题 问道欧美 (第3/3页)

甚至在云南省计委已经游说得口干舌燥时,他依然不肯放弃。看来,只有从更上层入手了,他几乎是在朱奎去参加另一个会议的路上堵住了他,力陈自己的理由,尤其是引进设备后会产生的经济效益。终于,非常敏感的朱奎被褚时健打动了,他同意临时召开一个短会来解决问题。

    这个短会也并非一帆风顺,尽管朱奎已经站到了褚时健这边,但云南省计委和轻工厅的领导还是认为,褚时健的申请额度太大、风险太高、过于草率。双方僵持不下,在朱奎的协调下,最后以褚时健立下“军令状”的形式收场,会议同意褚时健申请的外汇额度,但他必须保证按期还款和实现税利增长。褚时健提笔写下这样一张保证书:“保证三年还清外汇贷款,税利每年递增一亿元。”

    设备革命:新旧之争

    在外汇贷款确定之后,在签订使用外汇贷款的协议时,又一个令人不解的问题冒出来了:褚时健希望能够用这笔外汇对玉溪卷烟厂的设备进行一次全新的、大面积的改造,引进西方国家目前最先进的设备。但云南省计委和轻工厅的领导倾向于认为,不必一次性到位地购进全新的设备,而是可以购买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淘汰的设备,因为即使是这些设备,在国内仍然是先进的。他们认为,引进旧设备不仅能节约大量外汇,解决外汇不足的问题,还能让技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有一位领导这样说:“你们引进80年代最先进的技术设备有点儿脱离实际,那些比你们先进的厂子,条件比你们好太多,他们也只敢引进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的设备。”他以带点儿教导的口吻对褚时健说,“还是跟别人学着点儿,这样保险一些。”但褚时健不为所动,他认为旧设备虽然可以节省一些外汇,但是质量难以保证,如果买回来后经常发生故障需要维修,就很难达到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的目的。既然花这么多钱,就应该考虑得更加长远一些,使引进的设备至少在未来10-20年不会被淘汰。

    褚时健以德国豪尼公司最新的生产制丝设备为例,他说,这套最新的制丝设备,日产能可达到五吨,使用效率高,有效作业率能达8090以上,与其他设备生产的烟丝相比,吃味更醇和、香味更浓、色泽均匀、有油润、梗丝膨胀率高,还能降低烟叶消耗,每箱能够降低消耗1.9公斤,全年可降低消耗76万公斤,单是原料节省出来的价值每年就高达380万元。目前正是原料紧缺的时候,把这些节省下来的原料加工成市场上紧俏的香烟,实际上这台机器的成本就收回来了。

    但有关领导还是不为所动,设备引进再度搁浅。

    褚时健也不肯善罢甘休,之后的两个月,他坐着自己的丰田车不断往返于昆明和玉溪之间,尽管大多数时候都是徒劳,但“跑项目”已经成了他的首要工作。关键时刻还是朱奎帮了忙,在综合权衡利弊后,他选择了支持褚时健,这场险些“流产”的设备革命峰回路转。

    朱奎支持褚时健,既因为褚时健陈述的理由,也跟这些年他和褚时健打交道对他很了解有关。他发现褚时健不但是个朴实勤恳、事业心强的企业家,而且具有一般企业家所不具备的卓越的远见与坚忍的性格。为跑这个项目,褚时健可没少找朱奎,有时办公室找不到人,他就直接去会场,会场找不到人,他就到朱奎家门口等,然后两个人慢慢交流,并在这些交流和经历中渐渐把对方视为知己。

    引进设备,确立领先地位

    在外汇贷款引进设备的合约落定之后,云南省把分散到备州市和其他行业的外汇配额全部集中起来,2300万美元的巨额外汇全部交给了玉溪卷烟厂。

    褚时健选择速战速决。

    面对着可能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笔设备引进项目,日本、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等世界各国的制造商都闻风而动,并且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褚时健有意让他们竞争,这不仅能够使价格降下来,还能在竞争中释放出更多的信息。

    他带领着技术队伍轮番和这些厂商谈判、选型、确定需要改造的部位,在比较了日本、英国和德国的制丝设备的优劣后,他决定引进德国豪尼公司的设备。他认为,日本的设备耗能多,占地面积大,而英国的设备价格虽低,但性能不够稳定,烟丝膨胀率偏低,色泽也不理想。

    此外,他用这笔外汇从英国、意大利、德国、荷兰、日本引进了100多套在当时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卷、接、包及制丝生产线。

    在订购了这些设备之后,褚时健明白时间就是金钱和税利,比如,那台英制MK9-5,每天的产值八万元,税利六万元,因而,他要求把供货的时间尽量抠得紧一些,同时要求玉溪卷烟厂的技术人员尽快熟悉新设备。在派技术人员前去订购选型的时候,他就要求他们熟悉安装,而当对方专家来安装和调试的时候,工厂操作人员也作为助手参与进来,为的是让他们尽快熟悉设备,缩短磨合期。订购的意大利CD公司的七台X1型包装机组,因为意大利工人罢工而不能按时从海港起航。在他的强烈要求下,这批设备选择了空运,投产时间提前了两个月。而那批从德国订购的制丝设备,在德国专家来到玉溪的时候,它们已经全部装好,只等开机调试了。

    随着这些机器一起来的,是不同国家、不同肤色、形形色色的外国专家,有七八十人的规模,分属不同的设备制造商,大有“八国联军”的架势。他们有的是来帮忙安装,有的是调试机器,有的是技术指导,还有的是定期来查看机器运转情况的。这些外国专家体验着这里热火朝天的生活,他们挤在山上专门为他们建造的小房子里。为了打发枯燥的业余生活,工作之余他们聚在一起大喝啤酒。褚时健让工作人员尽可能地满足这些外国专家的生活需求,以便让他们在这里能够开心地工作和生活,啤酒随意喝、免费喝。他喜欢这些专家,尤其是他们的敬业和诚实,他经常找他们请教和讨论问题。之后的十年里,由于玉溪卷烟厂每年都有设备要更新,外国专家的到访络绎不绝,“八国联军”的局面一直到褚时健离开“红塔”时才结束。

    这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烟草技术设备引进,使玉溪卷烟厂的装备水平一举达到了世界水准,成为国内技术设备最先进的卷烟厂,过滤嘴香烟的产能增加到年产70万箱。它一举超越并取代当时排名第一的上海卷烟厂已是指日可待,不可阻挡。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