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章 等待变化的日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章 等待变化的日子 (第2/3页)

 很多年后,褚时健回忆起这件事,还是记忆犹新。他认为这件事是两方面的,一方面被羞辱,被深深地刺痛了;另一方面,更使他下决心一定要把产品的质量搞好。

    国外先进技术的激励

    玉溪卷烟厂的状况开始好转起来。“红梅”慢慢开始卖得动了,高档烟“红塔山”的销售也有了些起色。

    1981年开春,褚时健用“红梅”换了一辆丰田皮卡车,1.6万元的现金加一些香烟成交,丰田公司还给了他一点儿折扣。这是云南省改革开放后的第一辆进口汽车,算是褚时健的专驾了,它成了玉溪卷烟厂发展早期最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以前,褚时健外出办事总是坐一辆小货车,不出故障的时候非常少,没少误事。自从有了这辆小丰田车,他心里踏实了很多,以前去昆明开会总要提前一天出发,现在他只要一大早出发就行了,行驶四个小时,他就能在会议开始前15分钟到达会场,并能在会议结束后立刻赶回玉溪。

    褚时健对国外的先进技术羡慕不已,甚至有点儿迷恋。此外,他还有一种奇特的感情,一方面,他为中国落伍的制造业感到难过;另一方面,这对他又是一种莫名的激励。虽然年过五甸,但褚时健有时候就像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当然,褚时健是见过一些世面的。他记得自己小的时候,看到法国人从滇越铁路上的火车车厢里抛下的空饼干盒竟然如此漂亮,孩子们相互抢,捡起来也舍不得扔掉。另外,他发现很少的几个法国人就能把滇越铁路的一个车站管理得井井有条、干干净净。这一切,都对他触动很大。

    不提团结,大谈竞争

    褚时健开始在玉溪卷烟厂进行观念布道,他意识到了观念革新的重要性。他认为职工如果一直保持“吃大锅饭”的老观念,还认为“国家会养我们”,干多千少都一样,那么,玉溪卷烟厂就不会有什么希望。

    所以,他认为必须让职工认识到:企业败了他们会很惨。这是来自他内心的观念。虽然长时间的懈怠让大家都变得麻木了,思维僵化了,“吃大锅饭”的思想还是很浓,但他发现这些职工一旦被唤醒,他们对此的认识不比他这个领导差。他们都说,工厂搞垮了当然首先是当工人的吃亏,当国家干部的还好办,还可以调调工作。

    褚时健对大家说,企业好了,哪怕有再多的“硬杠杠”,也有改善的空间;如果企业坏了,每个人的生活都只有变差的可能。他有过这样的亲身体验:虽然都是国有企业,但国有企业的职工生活也会有很大不同,比如他在戛洒糖厂时候,周边的国企职工是何等羡慕他们的生活。

    褚时健给大家强调了两种竞争:一种是市场的竞争,是玉溪卷烟厂和其他烟厂的竞争,谁有好产品谁得市场,谁得市场谁有好日子过;另一种是企业内部的竞争。以前大家既不讲外部竞争,也不讲内部竞争,尤其不讲内部竞争,只讲内部团结,但现在两种竞争都要讲,并且都要落实。

    褚时健不提团结,却大谈竞争。今天看起来再正常不过,但在那时是“大逆不道”的,至少可以确定没有几个知音。虽然这个国家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之路,但怎么改、朝哪儿改还是很迷惘,所以才有了***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的说法。

    但仅有“观念”的力量是不够的,褚时健知道趋利避害是人性的基本法则,也是人类能够不断进化的原因,因而,必须在现实中体现出工人的利益。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如何让工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扩大企业的利益,从而也扩大国家和社会利益,这些正是他作为管理者要完成的课题。

    褚时健相信有一种比过去30年更好的经济模式,他不喜欢空谈政治、喊口号,而是喜欢探索实际的事物。过去烟厂领导常用的那些手段:动辄让职工写检讨、当众认错等等,褚时健都不喜欢用,他讨厌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并漠视那些不解决实际问题也从来不会被认真执行的条条框框。

    玉溪卷烟厂的职工开始感受到褚时健的不同风格,他们说不出他是什么风格,但就是感觉非常特别。而像邱建康这样想要有所作为的年轻人,则从心里生出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期待感,很久之前,他就特别期待有一个能够改变现状的人出现。当然,邱建康不像褚时健,曾见过1949年之前那些私人企业怎么做,外国人怎么管企业。邱建康这一代几乎什么也没见过,从他一出生,这个国家就只有几乎完全一样的国有企业,除了种地的农民,其他人都在这样的国有企业里工作,看不到有什么不同。他甚至认为所有的企业都是这样管理的,管理者不需要有多高明,跟着政治跑就是了。唯一不满的是,他感受不到书本和报纸上说的“专家治厂”。褚时健的到来让这个敏感的青年突然意识到,企业的管理原来是完全有可能不同的。

    而对褚时健来说,到烟厂以来经历的几件事,尤其是加薪风波、锅炉事件、明争暗斗,让他领悟并总结了很多东西。

    这些事件给他的教训是两方面的:一、要想让工人有积极性,有利益是必需的,甚至是第一位的;二、利益对人的驱使往往比荣誉感更有效果,在利益的驱使下,职工是愿意付出的。

    锅炉事件还给了他另外的教训:一个管理者要想不被手下人蒙,自己得懂七八分。以前的厂领导为什么总被蒙,原因就在这里:既不给人好处又完全不懂业务。

    加薪风波则让他明白了机制设计的重要性,如果不是那么僵硬的40%,或者如果不做从上到下的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