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千古兴亡多少事(八) (第3/3页)
怎们能够混为一谈呢?难道只有这样浑水摸鱼的时候,儒家才能活的滋润一些?”
李长庚一阵无语
皇上又对词语做出了新的解释,以后他都不敢直视外王内圣,儒皮法骨着两句话了。
分开来说,一下子就没有了那种,可以翻来覆去的念叨的情绪。
也就失去了一种很奇怪的光环。
仿佛做皇帝,要么霸道,要么宽厚,完全不需要人前一套背后又是一套。
而且那个儒皮法骨,披上了儒皮的法,那还是法吗?
李长庚觉得自己应该继续多看看书了,以前怎么就没有发现,一袋一句话超开来解释,就能够真正的看透其中的核心。
为何要给法披上一层儒皮?
还不是为了让某些人能够绕个圈,把自己个解脱出去。
那就是给底下的人设置了一个可以随时套上去的绳索,需要的时候用力一拉,就掌控在手中。
不需要的时候,那就照章办事,显得光明正大。
事实上也就是在看人下菜,只不过是说的更加隐晦一些罢了。
哪怕是洪承畴,也是一阵头皮发麻。
儒家就这么点东西,被皇上拆来来看,还会有什么?
除了耍嘴皮子,拉着皇上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之外,就做一个所有人心目中的圣人,然后给底下的那些人背锅。
实在不行了就换一个。
心中暗中惊讶:难怪皇上换了两朝的大臣,原来是所有的东西,人家都看明白了。
此时也更加明白了一件事情,就是他隐瞒了熊汝霖的小动作到底是犯了那种错误,早知道如此,还不如说明的好。
这一逃,反而逃出了事情出来。
随即看了低着头研究着面前的哪一些文件的高桂英一眼,宫里的两位皇后和妃子,皇上看得很紧。
他没有办法张上门说情,可外面流落了一个高桂英,也不是不可以试试。
万一成功了,下一次自己坚决不会再犯这个错误。
崇祯的政事顾问范景文和朱继祚也是内心一惊,他们本来是没有上朝的资格的,可崇祯的手下,大猫小猫两三只。
还有一些在外面觅食回不来,既然是要开会,也就打算把朝堂添满,免得看起来空荡荡的不好看。
此时两人坐的很近,都在低着头用眼神交流着各自的看法。
“老兄,咱们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只知道吟诗作对,哪知道圣贤书还可以这么读的。”
“你我以前都知道圣贤无错,是能想到首先说出这句话的人,就没按好心。”
“谁说不是呢,把自己人都能骗了的人,也是厉害了。”
“以后读书的时候,多涨点心眼吧,看来研究数算不会有错。”
“我也这么觉得,只有数算才不会骗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谁来和稀泥都不管用,哪怕是他说出花来,不对就是不对。”
“回头我就好好的研究一下方程式,听说把许多教书先生都给难住了。”
此时已经退下了一层光环的孔胤植,站在座位上老半天,也不知道该继续说些什么。
“怎么没说的了?那朕就继续问了,吴国当年灭亡的时候,说是美人祸-国,那么越过亡国的时候又该怨谁?”
崇祯今日通过这种发问,就是想要他得到这些大臣们明白,一个国家的灭亡,就不要都推在一个人的身上。
到了一个王朝的末期,朝堂上几乎就不存在什么无辜者。
有一个算一个,差不多都是他国家给掀倒的人。
一个个的装可怜,给谁看呢?
真以为旁人看不出来中的门道,还是总觉得自己最聪明?
王朝更迭,是多种方面的。
没有谁能够说得清楚,或许一个人打个喷嚏,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呢?
谁能说不是?
到最后这个会,因为孔胤植而起,却又没有因为孔胤植去服刑而终止。
总有人想要从历史中找出这个答案。
可每个人的道理,都又不大相同,然而经过了这次朝堂之上的会议,却已经没有人蠢得再拿学术上的事情。
放到朝堂之上去使用了。
现在一切都在用数据上说话,哪怕你说的再有道理,也只是道理,具体的治国策略,还是要道实际当中去的。
这也算是一次偶然中的进步吧。
反正,崇祯在事后的观察,觉得还算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