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四十七章千古兴亡多少事(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cxzz958.com
    第二百四十七章千古兴亡多少事(九) (第1/3页)

    退朝之后。

    崇祯哪也没去,就一个人坐在了御书房的椅子上发呆。

    别看他在朝堂上,说的头头是道,那是因为他的身份在哪里,皇上啊,不管说什么,旁人总会听着。

    而且会因为他的话,琢磨出花来。

    孔胤植也不是无话可说,只是需要一个体面的后路,而这个他也没有打算给出去,犯了法了,总得用上大明律。

    若是这一次可以从宽处罚,那么下一次别人犯法又该怎么办?

    而且一个国家,若是衰败了真的是一门学术能够左右的了得?

    还不是人出现了问题。

    他记得不知是那一个人的说法:汉以强亡,唐以盛衰。

    听着不错,看着更加可惜,可仔细的看看字里行间却发现,原来只有两个字“内斗”,只是文人说的好听了一点。

    更明确一些就是内卷。

    那么强盛的两个王朝,就忽然间倒塌了,这是谁也没有办法提前预料到的。

    而崇祯做的那些更换朝中大臣的手法,也不过是为了换上一些年轻人,给塑造出一种向外扩张的想法。

    大明九州是根基。

    以后他的子孙们,能够打到哪里,就算到哪里。

    内部的矛盾,尽量的往外面扔,别一天到晚的惦记着一亩三分地,好歹去开荒啊,能拿多少看自己的本事。

    这样的话,或许会拖得更长久一些。

    而这样的情况下,儒家的那一套就用不上了,不合时宜的东西,还是趁早放弃最好,不过他还是心中有着隐忧。

    在决定出放弃儒学的时候,他自己也是认真看过的,虽然没有请教过多少入学大家,可对于其中的一些东西,居然也有着心动。

    什么君君臣臣。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之类的,只要是一个正常的皇帝恐怕都会使劲的吹捧吧。

    在他活着的时候,或许儒学不会上到朝堂上来,只能成为一个学术,可在他死后呢?

    不是每一位皇帝,都能够经受住这种诱惑的。

    只要有一个败家货,重新弄出重文抑武,重农抑商,那他弄出来的道院和军部也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了一个招收废物的地方。

    不怪他不往好处想。

    前车之鉴,儒学上了庙堂,就没干过基建提气的事情,现在他只希望,儒学落到了面见能够让一些人真的完善起来。

    到时候就算是被不肖子孙们班上了朝堂,也不至于会出现大的问题。

    正想着,守在御书房门外的王承恩走了进来。

    之前王承恩在和田守新处理养济院和慈幼局的事宜,这次重开朝堂需要一个人唱名,也就重新拉了出来。

    “皇上,内阁首辅李长庚李大人来了。”

    还是和以前一样的守规矩,做事谨慎从不逾越,看不出有什么大才,可有时候一个谨慎就够了。

    “请他进来。”

    崇祯思索着,真的要把王承恩给放出去了,自己的身边还是缺少像王承恩一样的人才。

    得找个机会让王承恩给推荐一个。

    散了朝会,李长庚也是没有走出多远就又折返回去,进了皇宫。

    朝堂上的事情,从来都没有小事,孔胤植在朝堂之上为自己辩解,皇上三两句话三两句话回应。

    看似说的儒学,可实际上说的什么,他自己心里清楚。

    学派没有什么对错,也没有什么好与不好,就是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星湖的推卸责任。

    见了好处往上扑,有了难处就互相指责。

    末了还要引经据典,说都是自己的正确,别人的错误,总之颠倒黑白,是非不分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

    而官也相应的越来越难做了。

    各种条条框框下来,只需要按着步骤走,就绝对不会有事,哪怕是任何一个听得明白道理的老百姓,都能上去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

    这也让许多官员都有了一种危机感,只要做得到不好,就一定会被换掉。

    换上来的人或许没有他们聪明,可人家肯踏踏实实的干活啊。

    对于现在的大明,也就足够了。

    李长庚缓步走进了御书房。

    之前他经常来这里开会,办公,回来就去了文渊阁,也有好长时间没来过这里了。

    “来了,坐。”

    御书房里此时只有崇祯和李长庚两人。

    李长庚行礼之后坐下问道:“皇上今日的问话,可真是金玉良言啊,以前臣可没有从这些方面,看待过儒学的问题。”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cxzz958.com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