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十一章 挣钱的心是齐的 (第3/3页)
虽然油葵和玉米还没收完,但这个丰收的秋天已经是定局。
明年种什么未定,那就先把今年的丰收庆祝掉。
都喝的不多,李龙只喝了两杯,毕竟要开车回去,还有孩子,安全重要。其他人对此也没意见,彼此都敬了酒,但都没喝多。
等谢运东他们走后,梁月梅和顾晓霞两个收拾残局的时候,李龙对着李建国说道:
“大哥,明年种花葵或者花生吧。”
“咋想起来种这个了?”李建国有些不解,“花生……没种过啊。”
“和打瓜地一样,沙地嘛,能种。”李龙说道,“大哥你应该会种吧?”
“种是会种的。”李建国想了想说,“老家种过,说难其实也不难。不过这个……好卖吗?”
“大哥,你想想咱队上的门市部,大队的门市部,还有乡里的,包括县里的门市部,是不是都有花葵瓜子和炒花生?”
“那……还真是。”李建国说道。
“这不就对了嘛。”李龙说道,“这说明啥?说明买这个吃的人多。咱们种的话,就卖给炒货厂或者私人卖瓜子的。现在油葵一公斤几毛钱,花葵我觉得能卖到一两块。”
“可是花葵的产量比较油葵少啊,”李建国摇了摇头,“就算两块钱一公斤,那也赶不上打瓜籽的收成……”
“大哥,打瓜的这个情况,咱们一时就别想了。”李龙摇了摇头说,“咱们算是吃的个甜头,后面再难有这样的情况了。
你想想种一亩麦子才收入多少钱?打瓜这样的情况有点太不正常了,明年一公斤打瓜籽可能几毛钱甚至卖不出去。
好在就算几毛钱,那也比麦子强……”
现在的麦子价格不到两毛钱,实在是不高。
如果种花葵,一亩地哪怕收一百五十公斤,能有一块钱一公斤的价格,那也值了。
他隐约记得再过几年,花葵和白葵的价格达到了十块钱,而当时油葵的价格才不到两块。
之所以知道这个,也是因为自己有家种地后开始学着大哥,啥都种一些,自己家的闲房子里有花葵和白葵——不是马牙瓜子,比那个大点儿。
李建国听着李龙的话,不说话了。
虽然还有些不甘心,但他知道李龙说的是实话。
这打瓜子的收益实在是太高了,一亩地顶七八亩粮食,想想真要长期持续下去,谁还种粮食?
下午李龙开车带着顾晓霞回大院子的时候,顾晓霞在后面看着两个孩子,边看边问李龙:
“你和大哥两个人在说啥?我看走的时候大哥还在想着啥。”
“说明年种啥。”李龙没降车窗玻璃,他喝了酒,担心吹了风之后醉酒,“今年的打瓜种的还行,但明年肯定是不行了。”
“为啥?”顾晓霞也听梁月梅说今年的打瓜收入近一万了,这么高,顶她多少年的工资了。
羡慕是不羡慕,但觉得这个挺不错的。
“你想想,大哥家种出来的打瓜籽都让其他农民买走了,明年种的面积肯定一下子特别多,到时那价格连现在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都不到。”
“那能种啥?”顾晓霞也有点想不通。她也是农村出来的,自然知道在四小队光种粮食,富是富不起来的。
“现在正在考虑,看种花葵还是种花生,也有可能种棉花。花葵和花生是因为吃的人多,市场大;棉花是因为兵团种过,好找经验。”
“还真是,我们办公室一个同事就喜欢磕瓜子,每天她也不买多,就买一纸杯,说磕多了上火,不磕又急得很。她办公室那一片地上就老有瓜子皮,好在她自己知道扫干净。”
“所以这个花葵肯定还是受欢迎的,重点的就是找到买家。”李龙说道,“还有时间,慢慢再琢磨琢磨。”
这事说急不急,但要说不急,再过两个月就入冬了,冬天再做准备可能就迟了。
所以还是得提前做准备。
回到大院子的时候,杨大姐和韩芳两个早早就在院门口等着,一听到吉普车的声音立刻就过来开门,等吉普车停稳,杨大姐帮着顾晓霞把孩子接下来,亲的不行。
显然,带出感情来了。
“杨大姐,我爸中午过来没过来?”顾晓霞抱着孩子问道。
“没有。我让小芳去喊,她顾爷爷不在商店,门也锁着,隔壁说她顾爷爷出去了。”
顾晓霞便也没在意,反正明天顾博远就过来吃饭了,到时提一嘴问问就行。
那么大个人,肯定有自己的自由。
第二天中秋节,李龙他们包括杨大姐便在院子里好好的做了一顿。
原本顾博远的意思按习俗应该是去他那个小院子的,但那里实在是没怎么开伙,厨房里东西少,便干脆还在大院子里过的。
李建国这边,因为杜春芳在,她是死活不去梁家,李建国便开着拖拉机把李娟和李强两个送到了那边,又回来在家里开伙。
反正一个中秋节过的七零八碎的,让李建国有些无语。
还好,不管怎么说,节日的生活越来越好,这一点怎么说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