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十一章 挣钱的心是齐的 (第2/3页)
里有事,先走了,梁大成跟着李龙他们一起带着东西去了小海子。
李龙也好久没来这里了。确切的说,今年好像就没怎么来过。
小海子的芦苇更加的茂盛,苇毛樱子已经开始变黄,一些水鸟在小海子上面盘旋着,时不时的突然一头扎进水里,然后再飞起来的时候,嘴里会叼着一条小鱼。
这时候水边没有人,偶尔能看到水老鼠拨开一条水迹进入水里,消失不见。
“看来这水老鼠又多起来了。”李龙笑着说道,“队里人还没人弄这个啊。”
“弄还是有弄的。”梁大成在旁边说道,“不过这个水老鼠挖的坑都在水草里,真不好找。这小海子又比较深,像刚才那个,那就只能干看着。
开春苇沟里有一个水老鼠让我弟看到了,我们几个一块过去围着,那里面有水,不到腰深,我们几个方向一堵,一人拿把铁锨,只要那东西一露头就拿铁锨敲,最后就给敲死了。”
“皮子卖掉了吧?”陶大强问道。
“卖掉了,拿到收购站卖了二十一块钱。”
陶大强笑了笑,看了看李龙没说话。
他们当初逮水老鼠都是一窝一窝的挖的。
后面队里人弄这个好像都没挖过,都是看到了再逮。
陶大强虽然现在不想搞那么麻烦了,但这个“技术”好像就他和李龙掌握着,心里有那么一点点优越感。
“就在这里撒网吧。”李龙指了指一片开阔的水面说道,“这下面水深,应该能窝着些鱼。”
说着他便从尿素袋子里掏出撒网,理网后,瞅准水面,转身拧腰两手协调一下子将网撒了出去。
“刷!”
撒网入水,慢慢沉了下去。
虽然有一段时间没撒网了,但这网一入手,熟悉的感觉又来了。
能感觉到手中网轻微抖动,李龙知道下面有鱼了。
他并没打算捞什么大鱼,有鲫鱼就行。逮个三五公斤,炖一大锅,肯定好吃。
慢慢将网拽上来,网的抖动越来越大,等李龙将网最后都提上来,能看到网底被铅垫子约束着有不少的大大小小的鲫鱼。
“不少啊,得有个两三公斤。”陶大强笑着说道。
“小的不要。”李龙蹲下把那些小点儿的鲫鱼捡着扔进了水里,一边在岸边上用泥围着小坑放鱼一边对陶大强说,“你来撒一网。”
陶大强笑着接过撒网理了起来。
李龙把水坑围好,把那些活蹦乱跳的鱼放了进去,看着它们激起水花,欢快的游着。
有两公斤多的大鲫鱼,还有两条没长成的五道黑,两条比较大的狗鱼。
小狗鱼身子滑都钻出网了,再大点儿的没办法钻出去,就被网进来——这也算意外之喜。
然后李龙就看到水边泥地里有不少花葵瓜子皮。
他猜测应该是清早逮鱼的那些人下网或者收网前后磕的。
看着这一片瓜子皮,李龙心头一动,看来自己的应该是不错的。
就连队里的这些都在磕瓜子,说明这玩意儿是真的受欢迎。
再想想过年之前,队里的那些人,有点钱的就去买一些白瓜子或花瓜子或煮或炒,没啥钱的就用自己家里的油葵炒着吃。
还有一些人不用买,自家的田间地头随便点几棵花葵,秋天收了也能在冬天炒了吃。
这个的确是不错。
当然,还有就是花生。
八十年代的学生应该都有那个记忆,元旦或者六一班里搞联欢会的时候,桌子上其他的不论,瓜子花生水果糖基本上必有的。
班费买这些东西肯定不能少。
有时候还会有沙枣——本地的沙枣不行,是商店里卖的那种大点儿的。至于红枣,这时候南疆的红枣还没成规模,本地消化或者运出去。
至于葡萄干,这时候还算是比较高档的零食,通常不会出现在这样的场合。
就是嘛,其实不光要看会种什么,或者哪些东西值钱,还要看市场需要什么啊。
李龙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嘿,我这一网可以,这条五道黑不小!”陶大强这一网虽然撒了半圆,但网上一条一公斤多的五道黑,他挺开心。
五道黑还是挺漂亮的,这条鱼不小,李龙把鱼取下来往鱼坑放的时候说道:
“呆会儿你把这条鱼带回去,给家里人炖着吃。”
陶大强也没反对,反正还能撒几网,不在这一条。
梁大成也撒了一网,他撒网技术比陶大强强一些,捞上来一条两公斤多的花鲢,然后他们就换了地方。
不到一个小时他们就回去了,带回去的还有五六公斤的鲫鱼,大鱼有两条五道黑,一条红鲤鱼,一条草鱼和一条花鲢,都是一公斤多往上的。
这边谢运东帮着李建国把鸡宰了,毛拔了,剁了之后炖上了。
两眼灶,另外一眼灶里已经蒸了米饭。
“就等你们的鱼了。”梁月梅笑着说道。
中午饭主菜就鸡和鱼,梁月梅还拌了两个凉菜,李建国拿出两瓶酒来,要喝一点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