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乱象再现 (第2/3页)
燕、赵大地喜象纷纷;西南巴蜀,一国已悄然湮灭。
巴、苴两国,趁蜀国政权交替之时,联兵八万攻破了充国都城阆中。
充国宣告覆灭。
巴国迁都阆中、国威大震。七月初,巴王再度联合苴国,欲一战灭亡蜀国。
然蜀王杜芦亲率三万大军,以诈败之计,于涪水南岸伏击了盲目追敌的巴苴联军,趁势攻入苴国领土。
巴、苴两国大惊,眼看不敌蜀国兵锋,国灭将至,不得已紧急谴使,求援于秦国。
……丹水於中,楚军大营。
“将军,吾等已于秦军对峙月余,每日隔城相望,此时再不进兵破关,军中士气恐然有变啊。”景翠对着上首的屈匄揖道。
“而今举国上下助援我楚大军,月余过去,却未有寸功!将军,郢都已连发三书,都在催促吾等尽快破关啊!”逢侯丑拜道。
屈匄摆了摆手,转眼瞥向二人,语气有些不悦道:“大王于此千里之外,不知此间敌情,也是正常。难道尔等身为统兵之将也不知吗?”
说罢,方指着堪舆图继续道:“秦军拒不决战,本就是耗我楚的耐心,汝等万不可自乱阵脚。而今我楚军只有合齐国之兵方可抗秦、魏、韩三国。齐国燕地战事已定,待齐军到了战场,才是我楚进攻之良机。”
“我军已夺魏国曲邑(今河南灵宝东北),此时乘胜追击夺陕城、曲沃以控制函谷通道,方能从两线进军,对秦军形成压力。”景翠反驳道。
屈匄摇了摇头,苦口婆心道:“初战我军之所以连连捷报,乃是因为出手迅速,秦魏两国没有设防。现在秦国已经兵分三路,魏、韩亦集兵十万,且统帅之将皆久经沙场之悍将,如此,又岂能贸然开战。现今我军占优,或可以彼之道,还彼之身。相持拖延,待其疲惫方可伺机进攻。只有这样才能万无一失,此战我楚倾国之兵而动之,此战若有一失,满盘皆输,我楚国危矣!”
“可……拖延,我军士气一样萎靡。”屈原出身拜道。
屈匄点了点头,随即道:“此战我军不怕拖,秦军怕……秦国连年久战,士卒不得而歇,国无耕农,其政后继无力。待齐军一至,秦军恐不战自溃也。”
对屈匄而言,此时他身上的担子比彼时的昭阳要大的多,此战关乎楚国的国运,胜则罢,若是败了,楚国必然不复今日的霸主地位。
就在这时,帐外忽然传来禀报声:“上柱国,西南急报!”
“进来!”屈匄道。
斥候入账,从怀中取出一封帛书,递给了侍卫。
屈匄接过密保,快速浏览了一遍,随即传给一旁的景翠。
众将看罢,脸色皆是一遍。
‘蜀军攻破了平周。(广元旺苍县)’
屈匄眼神微眯道:“此战未熄,彼战又起,值此之际,巴蜀之地又闹起来了,尔等有何高见?”
“上柱国,莫非想派兵介入巴蜀战事?”屈原疑惑道。
景翠拜道:“我楚与西南列国屡有交战,然山川险阻,损失极大,就算占了城池也无法长据。可谓是,伐之易,取之难……况此时我楚正与秦军对峙,分兵西南恐怕不妥。”
“本以为,汝等闻此,会为之一振,却不成想,不屑一顾。”屈匄不由得摇了摇头。
屈匄朝着堪舆图,比划了一番:“我楚若得巴蜀,不仅商於武关可驻兵,西南也有了北上之路啊。且巴蜀不仅是袭秦之捷径,更是丰茂膏腴之地啊……就算此战我楚国不得入主秦国,旦得巴蜀,秦地吾必有之。”
众将闻之皆震。
屈原适时问道:“上柱国,此刻若是秦国先行入苴,我楚又当如何?”
屈原并非是打击众人的积极性,因为此事确有可能发生。
楚国和巴、蜀两国的关系都不是很好,尤其是巴国,足可以称得上‘世仇’。
(昔年巴子国为西南霸主,时时犯楚,楚武王、楚文王、楚庄王、楚惠王时期,数代巴国君主都与楚国都有过交战,前期皆是巴国多占优势。“鲁庄公十八年,巴伐楚,克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