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一十五章 迫在眉睫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百一十五章 迫在眉睫 (第3/3页)

节已快到冬季,魏、韩两军于函谷关外也已经同秦军对峙了月余,若是再耗下去,联军强盛的士气也都消磨没了。秦军亦或许正是打的这个算计。”

    苏秦点了点头,躬身揖拜道:“王上所言,臣拜服。”

    赵雍瞥了苏秦一眼,这还是他第一次见对方说奉承之语。

    ……第二日大朝,赵雍同朝臣言及发兵一事。

    赵国遂决定分两路行军,一路由肥义率领三大常备营先行,其以步卒、战车为主;另外一路五千铁骑由赵雍亲率,出得邯郸一路向南,过漳水、跨黄河,再向西穿魏国、韩国,过洛阳,最后至函谷关前(三门峡)。

    之所以选择这条路线,还是因为这条路好走,全程都是平原,交通便捷。

    也可以说,赵国出兵函谷、只能走这条路。赵军若是像上次北征一般、绕路去晋阳再沿汾水南下,那就得先穿过太行山,向南还得跨过中条山。到了函谷关前,黄花菜都凉了。

    交通不便,永远是这个时代的硬伤。高山险阻,人力在自然面前永远是渺小的。

    若从高空俯瞰,赵国丰盈的国土可以大致分成两个部分:河北平原和河东盆地。而赵国最主要国土,还是在河东盆地上,也就是后世的山西北部:太原盆地、猩定盆地、还有刚刚攻占的大同盆地、外加原代国所在的蔚县盆地。

    相较土地肥沃、广袤的河东几大盆地,坐落在河北平原的邯郸、邢襄等地便只能算是很小的一部分。当年赵国先君之所以费大力迁都中牟、邯郸亦是想在太行山东部的平原地带站稳脚跟,徐徐发展。

    然而刚刚搬家,便遭到了北边白狄的侵扰。

    而河北平原通往河东盆地的道路除了借道魏、韩两国外,便只有向西横穿跨越太行山脉,而横穿两地的最大、最便捷的通道:太行八陉中的井陉,为中山国所掌握。

    赵国之所以觊觎中山国,最大的原因其实并非是它的土地,而是其掌握的赵国连接东、西、北国土的命脉线。

    去年北疆一战、对秦一战,赵国的胜利之所以让列国惊诧,除了赵军的战斗力外,更重要的还是其进军的速度。

    若是不能从井陉进入太原盆地,赵国便只能沿着漳水在太行山脉中冲出的河谷,进入太原盆地。而赵军若走这条路,便需要经过上党高地。韩国,对上党高地一直有着绝对的控制权。

    如此以来,暂时和韩国的结盟便显的非常有必要了。也正是因为与韩国的结盟,才得以让赵国快速穿过太行山。

    ……赵雍这次离开邯郸的场面,相较于上次要热闹了不少,或许是农忙时节已过,城楼前站满了密密麻麻践行的人影。

    赵雍骑在马上,庞煖骑马跟在他的身侧,身后骑兵大军分建制排列成数排,一眼望不到头。

    肥义已经率领着三万步卒先行。

    马蹄声响起声,骑兵们背对着邯郸郭城的方向西行,人们能看到大队人马的影子,朝阳已经悄然升起。

    ……

    ……

    郢都,楚王宫。

    屈原步伐仓促,将引路的宦者都甩在了身后。他刚迈进大殿,便见楚王熊槐正背对着他、对着面前的堪舆图连连发叹。

    “王上,匆匆召臣来,可是下令发兵。”屈原恭敬地揖拜道。

    熊槐转过身,面色凝重道:“这两日寡人细细想来,自寡人继位以来,楚国和秦国确实素来交好,并未有过攻伐。而今若起战寡人担心,会乱民心,弱国力,此番伐秦如果失败,我楚国必将引火焚身呐。”

    此次对秦而战,屈原主动请缨为粮运之官,然而出征所需的军粮已经集齐,但楚王始终未下达发兵的命令。而今再听楚王的这一番话,更是让他心生忧虑。

    “王上,一再的对秦国退让,难道就可以保楚国国泰民安了吗?”屈原道。

    “可是若败……”

    “如何会败?如今魏、韩已经聚兵函谷,赵王更是已经亲率赵军前往,而今只等王上一声令下,灭秦之期,便指日可待!”屈原厉声道。

    ……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