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质的飞跃 (第2/3页)
雍随后又着重询问了一番与其它列国的盐政和贸易。
通过赵田的深度讲解,他虽然早有猜测,但实际的情况还是让赵雍有些吃惊。与赵田的一番对话,他才得知,赵国历年来的盐税收入、竟然基本和租税收入相持平。(租税便是赵国的整体贸易收入。)
要知道赵国可是贸易大国。整个华夏列国中,若论比拼富裕,那齐国说第二别国不敢说第一。但在贸易这一块,赵国基本是稳占鳌头。除了自身是贸易的进出口大国外,凡是北疆、燕国、齐国、秦国、中山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基本上都要经过邯郸。
但更让赵雍吃惊的还是赵国的食盐支出。
赵国的盐政支出,竟然还要远远高于其盐税的收入。尤其今年逢战之时。
换句话说,就是赵国对于食盐的需求,完全不能自给自足,三分之一需要依赖‘进口’。
这也是无奈之举,赵国随着国土的扩大,但国境之内却无大型的盐产之地,自然而然造就了今日的囧状,盐产之地,早年一直是赵国的腹心之痛。
不过,通过赵田的解释,原来自先君成侯之时,赵国便有意囤积盐产,再加上自身也有少许产出,而今虽缺,却并无患。
而今华夏有五大盐产国,齐国、燕国、魏国、越国和楚国。
食盐又被分为海盐、池盐(湖水中提取的)、泉盐(井盐)这三大类,前两者的产量要远高于后者。
至于后世的崖、砂、石这三大盐类都被统归于土盐之中,而赵国境内便是只有几座规模不大的土盐矿区,分布在晋阳、邯郸和邢襄这三地。
燕、齐、越三国自不必多说,临海之国,必是产海盐的大国。昔日的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便都是靠着‘海盐’而得以称霸一时。再观今日齐国之强,除了自身的变法改革外,亦是因为其背靠一条源源不断的经济龙脉而得行霸业。
与海盐不同,池盐最大的产地,乃是魏国的安邑(运城)。安邑池盐历史由来已久,自上古之时便是华夏最大的产盐地,千年过去,至今也是华夏列国产盐量最大的一处盐产地,没有之一。
因为这处盐池而爆发的战争,从上古黄帝、蚩尤时期一直延伸到了今日。三晋分家,安邑归了魏国。而今,随着魏国的衰落,河东之地的曲沃、陕城时常为秦国所夺,但安邑却一直牢牢握在魏国的手中,这应该也是魏国虽衰而未败的一大原因。
现在,赵雍也不由得对安邑产生出了觊觎之心。
至于楚国,其境内便多为泉盐。不过,楚国的泉盐大部分都是从巴国抢来的。早在楚肃王时期,楚国便开始针对泉盐产地、而发起对巴地的侵略,至其孙楚宣王时期,巴国的三大泉盐产地便全部为楚国所占。
惹不起楚国的巴国,由此不得不转而朝着西面的蜀地发展。巴国而今的衰弱,与其失去三大盐泉不无关系。
赵国君臣就列国的商盐贸易畅谈了大概一个多时辰。
随后,除了贸易、盐税,赵雍便向赵田询问了一些关于新农法、屯田实施中的难处。其实主要还是担忧去年晋阳一战中俘获的那万余秦卒。
赵田却表示,一切顺利。俘获的秦卒已经全部打散,并将其分散在了远离秦境边线的代地和燕、齐交接的边界线,并且已经按照赵国新法的规定将其全部登名造籍。
对此赵雍不得不夸赞了对方几句。
屯田之策的实施,赵雍最初设想的其实比较简单,主要是为了避免战时向边防军队长途跋涉的运送粮食。所以最初制定的屯田计划主要还是军屯。正式实施后通过与众臣商议,赵雍又责令将各地所犯轻缓的罪徒和奴役而来的战犯增加在了其内,最重要的是招募到了自愿前往的百姓。
有了底层臣民的支持。如此以来,赵国的移民实边政策,便由最初单纯的军事屯田,变成了现在军事防御和农耕生产相结合的屯田措施。
……待内史退去,赵雍拿过几桉上的那封简犊,移步到偏殿,开始盯着木墙上的那副阔大的堪舆图暗暗分析。
就盐产之地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