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76章 平贼之功李光弼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cxzz958.com
    第576章 平贼之功李光弼 (第1/3页)

    李光弼出身于柳城李氏,祖籍为营州柳城,京兆万年人。

    祖上为契丹贵族,其父李楷洛原是契丹酋长,武后统治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与朔方节度副使,册封蓟郡公。

    其母李氏为燕国公李楷固之女,才貌双全,后册封为韩国太夫人。

    李光弼为李楷洛第四子,自幼严肃、坚毅,有雄才大略,擅长骑射,熟读班固的《汉书》。

    “开元年间,李光弼年少从军担任左卫左郎将。”

    “历经丰州都督府长史和夏州都督府长史的历练后,升迁为别驾,加授朝散大夫。”

    “因父丧丁忧归家,严格遵守礼法。”

    “天宝二年,被拜为宁朔郡太守,两年后升为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朔方都虞侯。”

    “天宝五年,河西节度使王忠嗣非常器重他,提升其为兵马使,并充任赤水军使,边镇之人皆称其为名将。”

    “三年后提升为河西节度副使,袭爵为蓟郡公;”

    “因击破吐蕃与吐谷浑的战功,进封为云麾将军。”

    “天宝十一年,担任单于都护府副都护;”

    “天宝十三年,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上表奏请唐玄宗李隆基,任命其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

    “安思顺欣赏李光弼的才华,打算将女儿嫁给他,李光弼闻悉此事,称病辞官。”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可惜其才华,表奏唐玄宗,将其召回长安。”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封常清、高仙芝因战败于潼关被斩,唐玄宗任命哥舒翰防守潼关抵御安史叛军。”

    “同时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并向郭子仪寻求良将,负责河北及河东的战事。”

    “天宝十五年正月,因郭子仪的举荐,李光弼被任命为云中太守,摄御史大夫,充任河东节度副使,代理节度使的职务。”

    “二月,转任魏郡太守与河北道采访使,统帅五千朔方军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东出井陉,收复常山郡。常山团练子弟擒获敌将史思义前来归顺。”

    “自从安史之乱爆发后,常山郡成为战场,李光弼祭奠阵亡军民,释放被囚禁之人。”

    “敌军史思明、李立节、蔡希德攻打饶阳,李光弼善待降将史思义;”

    “第二日,史思明统兵两万攻打常山郡,李光弼采用史思义以逸待劳之策,利用五百劲弩杀退敌军,使史思明向北驻扎军队,李光弼于其南沿夹滹沱列阵。”

    “史思明被困等待援军,同日,饶阳五千叛军前来支援,李光弼侦查叛军动向,派遣轻骑兵隐匿行踪,趁叛军野外吃饭时偷袭,歼灭全部叛军。”

    “史思明闻讯撤退,并派出奇兵偷袭唐军粮道。”

    “李光弼率部击退敌军,成功将粮草运回城内。”

    “后联合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于九门西大败史思明,收复藁城等十余座县城。”

    “史思明逃往赵郡,李光弼统军前往攻打;”

    “三月八日,唐玄宗下诏命李光弼兼任范阳大都督府长史、河北节度使,当日李光弼率部攻取赵郡。”

    “六月,李光弼于嘉山之战大胜叛将蔡希德、史思明和尹子奇,斩首一万余级,生擒四千。”

    “消息传开,河北十余郡重新归顺唐朝。”

    苏轼:嘉山之战,李光弼想率部攻取范阳,断绝叛将安禄山的根本。

    适逢哥舒翰镇守潼关失守,长安沦陷,唐肃宗李亨于灵武继位,派遣使者让李光弼与郭子仪统兵前往灵武。

    李光弼被授与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统帅五千唐军赶赴太原,征讨安史叛军。

    至德二年,叛将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玠率众十余万攻打太原。

    李光弼历经河北苦战,手中精锐全在灵武,麾下仅有不足一万的士卒。

    敌将史思明认为太原兵力薄弱,可先取太原,再西取河陇与朔方等地。

    李光弼否决筑池固守的建议,亲率士卒百姓于外城挖掘数十万壕沟,敌军攻城便增添补充工事。

    动员百姓拆房做抛石车攻打敌军;敌人利用飞楼,修筑土山靠近城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cxzz958.com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