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3章 同返成都,刘备高调夸刘封(6K)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33章 同返成都,刘备高调夸刘封(6K) (第3/3页)

气。

    这段时日,关羽又要处理荆州时,又要护卫刘备,生怕刘备又跑去襄阳外查探军情了。

    刘备这一趟回去,即便要再回荆州也得两三个月后甚至更久。

    “云长,你似乎盼着孤回成都啊。”刘备见关羽那如释重负的表情,佯怒道。

    诸葛亮和刘封纷纷别开了脸。

    君侯为什么会如此,大王(父王)你真不自知吗?

    关羽也不是愣头青了,正色而道:“大王身系国家之重,早日返回成都安定官吏士民,乃臣所愿。”

    刘备哈哈大笑:“云长啊云长,你让孤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罢了,守好荆州,待孤处理完成都诸事,再带兵入荆州,助你再取襄樊。”

    关羽拱手,与周围官吏起身大呼:“恭送大王!”

    看着扬帆而去的刘备背影,关羽的眼神也变得犀利。

    刘封昨日所言,刘备也同步告知了关羽,并让关羽加派细作刺探北方变故。

    关羽深知。

    一旦曹丕真有篡位自立的举动,刘备就必须拿下襄阳和樊城,以示对曹丕篡汉自立的反击。

    这不仅仅关系到今后北伐战略所需,更关系到汉室的声望。

    倘若曹丕篡汉自立后,刘备一方没有任何的军事行动亦或者有了行动但又不能成功,都会让曹丕的声望与日俱增。

    届时。

    北方的士民就会想:连刘备都对曹丕称帝无能为力,看来天命归魏了。

    这种想法一旦与日俱增,再传到二代或三代后,那么北方就会以魏为正统,而不会再惦记汉室。

    历史上也多有类似的案例。

    就譬如:司马昭篡位的时候,北方士民多有认定魏为天命而不愿屈服于晋的。

    又譬如:袁绍死后,多有百姓泣苦,并未因为曹操代表汉室就心向汉室。

    因此。

    襄阳和樊城,刘备是必须要夺取的!

    只有夺取了襄阳和樊城,刘备才能向天下人宣示汉室尚在。

    刘备宣示了汉室尚在,北方有不愿屈服曹魏的才有可能暗为内应。

    而历史也证明了,不思进取的朝廷是会被士民抛弃的。

    如某宋,因为不思进取,以至于北方士民多有认为辽为正统的。

    如某吴,即便谥号大皇帝想表现出威武霸气,结果依旧被视为江东杰瑞。

    只要思进取,哪怕是忽必烈都能变成刘必烈。

    随后。

    关羽按照刘备的嘱咐,逐一下令。

    如:派关平暂时去新城郡替代刘封,避免刘封离开新城郡后被夏侯尚觅得机会。

    如:派人去建业与孙权结好,以示两家和睦之意。

    如:在江津口、公安津口、陆口、夏口、沔口、扬口操练水军,做好应战准备。

    如:在宜城以南广修据点、烽火台、修路搭桥等等,一为减轻粮道运输困难,二为提防襄阳的曹仁先有南下之心。

    如:于诸郡豪族手中购买谷麦、六畜、布匹等物资,囤积粮草辎重,缝制衣甲旌旗。

    等等。

    而在这期间。

    益州各地,尤其是蜀郡,有关于刘封的传闻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

    譬如:刘封入上庸,兵不血刃劝降申耽,半月定三城。

    譬如:刘封入荆山,说服荆山各族归义大汉。

    譬如:刘封识破孙权偷袭荆州的阴谋,挥军战江陵。

    譬如:刘封败吴将徐盛、丁奉、马忠、全琮、潘璋,雪中奋兵斩杀韩当。

    譬如:刘封四打江津口,血战江陵。

    譬如:刘封治理新城,南乡郡士民争相来投,直百五铢在南乡郡流通。

    等等跟刘封入上庸后有关的功绩,几乎都有传出。

    以及刘封当着于禁的面喊的那两句“自古以来,治天下用文,得天下用武,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方可令天下太平,民生安稳。”“阿斗与我,皆为汉中王之子,阿斗习文我习武,虽非亲兄弟但胜似亲兄弟,汉中王以阿斗为王世子,亦乃我父子兄弟三人私议所定。”也被重点传出。

    毋庸置疑。

    这是刘备故意派人散布的。

    刘备就是要告诉益州众人:务实一点,别瞎在那臆测和离间孤父子三人的情谊!

    别船。

    孟达一脸不忿。

    同样在保荆州中立了大功,凭什么刘封就有这待遇?

    “孝直,大王如此高调的夸刘封,到底心存何意?”孟达红着眼,嫉妒的心思都快写在脸上了。

    法正轻叹:“子敬,你还是不了解大王啊。刘封虽然是大王养子,但跟在大王身边的时间比世子更久,刘封可是大王亲手教出来的!

    你不要用皇室大族诸子争嗣来揣测大王的心思,就以一个普通父亲的角度来思考,当儿子的立了大功,当父亲的又岂能忍得住心中的喜悦?

    更何况,当初立世子的时候,有不少人都觉得刘封会是世子的威胁,更是建言大王取缔刘封的‘副军’之号。

    众人的担心看似合情合理,实则会令大王不痛快。质疑刘封,就是在质疑大王识人不明养虎为患。

    而如今,刘封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会对世子构成威胁,反而还会成为世子最坚实的护盾,大王又岂能不高调的夸刘封?

    大王这是敲打我们,别妄图离间大王父子三人的情谊。”

    孟达哼了一声,欲言又止。

    虽然法正说得很在理,但孟达心中依旧不忿。

    而在主船。

    刘封的心情就如江面的风一般,飘逸而轻快。

    刘备不仅仅是嘴上夸刘封,还用实际行动在夸刘封。

    即便诸葛亮表达了担忧,刘备也依旧派白毦兵去散布传闻,更是言“孤不是曹操,孤不疑儿,儿不疑孤。”

    阴谋论?

    去其娘的阴谋论!

    刘封只知道:刘备是真心对自己好。

    士为知己者死。

    什么权力争斗,在真诚面前都得滚一边去。

    如果说荆州一战后,刘封只是在理性上笃信不会因为嗣子之争而亡。

    那么刘备用实际行动的猛夸后,刘封在感性上也笃信不会因为嗣子之争而亡。

    身无忧虑一身轻。

    刘封此刻的心情,就如李白那首《行路难》中的名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