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2章 诸葛亮至,刘封论北伐战略(6K)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32章 诸葛亮至,刘封论北伐战略(6K) (第3/3页)

辛,亥日,曹丕治兵于东郊;庚午日,传令南征,然而大军直接去的谯县,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于城东;丙午日,又驱兵至许都以来的曲蠡。

    又有谶言称,熹平五年,也有黄龙出现在谯县,当时的太史令单飏称‘此地五十年后应有王者出现,黄龙也会再次现世,此乃天象昭示’。

    后有谶言称‘定天下者,魏公子桓,神之所命,当合符谶,以应天人之位’。”

    诸葛亮脸色大变。

    刘备亦是坐直了身子,双眸中隐有愠色,语气也多了严厉:“当真如此?”

    这哪里是什么秘闻!

    分明是在暗示曹丕要将汉帝取而代之!

    诸葛亮沉了语气:“封公子既知三月事,为何不早早告知大王?”

    显然。

    诸葛亮在怀疑刘封这些秘闻的真伪。

    刘封凝声道:“北方常有妖人惑言生乱,仅凭些道听途说的传闻,不足以判断北方将有大事。

    直到曹丕六月忽然南征,我才意识到这事不对劲,曹丕南征不去濡须口也不入宛城,却偏偏跑到谯县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然后又跑到许县以南的曲蠡。

    这根本不是什么南征,而是在向汉天子炫耀兵威!

    之后我又派人偷入洛阳,这才得知洛阳有天命在曹丕的谶言出现。

    曹丕篡汉野心,更胜于曹操,这也是为何我会说‘北方即将有大事,父王现在还不能回成都’。”

    刘封说的这些。

    一半真,一半假。

    有的是未经过查证的史载资料,有的是细作真真切切查探的情报。

    听完。

    刘备的脸色也变得严肃:“军师,孤承认,先前孤不想回成都是想留在荆州伺机夺回襄阳。

    如今看来,孤是万万不能再回成都了;倘若北方真的有变,孤在成都,就难以及时策应荆州事了。”

    刘封嘴角抽了抽。

    父王啊父王,现在就承认,你还怎么留在荆州?

    我白费口舌了!

    如刘封预料,诸葛亮豁然起身,想刘备一拜:“兹事体大,大王得速回成都,与群臣商议对策!”

    刘备顿时愣住,旋即反应过来:

    孤,大意了!

    再看刘封,此刻已经将头低垂,似乎将脖子缩进衣襟藏着。

    “公仲!”

    刘备语气有些郁闷。

    孤让你来江陵,是想办法让孤留在荆州,怎么反过来让孤不得不回成都了?

    刘封挺无语的。

    我理由都给父王你编好了,父王你非得承认你方才是在骗军师?

    军师什么人啊?

    我俩演技那么差,能骗得了军师才有鬼了!

    平心而论。

    刘封是不希望刘备再回成都的。

    道理也很简单:既要努力,还要让刘备看到自己的努力。

    刘备若在成都,有重要大事刘封只能派人去成都见刘备。

    可很多事不能当面沟通,就容易出现误会。

    自古以来,皇室父子就因为不能当面沟通而误会的案例屡见不鲜。

    就譬如:

    扶苏因假诏书自刎。

    刘据因见不到刘彻,被判定为起兵谋反。

    刘备在江陵就不同了。

    有啥事,最多三四日就能见到。

    想搞点特殊,往返也就六七日。

    就譬如在新城郡成立铸币坊,轻轻松松就得到了刘备的授命。

    再如今日替刘备排忧解难,也是如此。

    对于身处嫌疑之地的刘封而言,如何能让刘备看到自己的努力,尤为重要。

    因此。

    当确定刘备不想回成都后,刘封就不想让刘备回成都了。

    江陵多好啊!

    碧水蓝天彩云追,江陵美景不思归。

    很快。

    刘封又给刘备寻到了借口。

    “军师,其实我对《隆中对》有个疑惑,方才没来得及讲,还请军师听完后,再决定要不要让父王回成都。”刘封拱手再道。

    诸葛亮眉头微蹙:“封公子,你应该明白,亮为何要请大王回成都。”

    刘封当然明白。

    曹丕若是篡汉自立,那么刘备就得称帝以继汉统。

    若要劝刘备称帝,荆州这群人肯定是劝不动的,依旧得成都那批劝刘备称王的人才劝得动。

    不过。

    要劝刘备称帝,未必得刘备回成都,成都那批人也是可以来江陵的!

    见刘封不言。

    诸葛亮叹道:“亮,洗耳恭听。”

    刘封肃容而道:“军师的隆中对,虽然堪称天下奇略,但已不适合当前形势。

    如今,汉中人迹罕见,栈道多毁,没有十年时间,汉中很难恢复生气;兼之蜀道艰难,父王届时若以年近七旬之躯走险道北伐,如何能令众臣心安?

    况且,我方军力本就弱于曹魏,千里之遥还要二分兵力,实难取胜。

    故而我以为,应该征调西川之兵入荆州,假使曹丕真行篡汉之举,就集中优势兵力先取襄阳和樊城。

    而后在汉水以南,屯兵五万人,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轮休,常驻四万人,一边种田一边戍守。

    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汉水,足够十万之众五年军食,再待天时以向宛洛,则无往而不克。”

    若说一开始画给刘备看的《隆中对简图》仓促且有讨巧的嫌疑,那么刘封此刻论述的战略,则是在新城郡当了大半年太守后,仔细思虑而得。

    其中参考了伟人对隆中对的评价,参考了邓艾屯田积粮于淮水,参考了诸葛亮和姜维屡次北伐,也参考了桓温北伐,参考了曹丕的短命等等。

    刘封也曾派人去汉中问过魏延出秦川的困难度。

    魏延给的回信简单而直接:不如冒险走子午谷,或可毕其功于一役。

    言下之意就是:走子午谷虽然风险大,但有成功的可能;走其他路,几无可能。

    刘封不怀疑魏延这话的真实性。

    在汉中的时候刘封就跟魏延打过交道,虽然魏延为人孤傲但也是个敢拼命的实践派。

    魏延这般回信,就意味着汉中出川的几条路魏延都亲自去走过。

    最终得出不如“冒险走子午谷”,并非魏延觉得走子午谷有多高明,单纯是无奈之举!

    出秦川,太难了!

    再加上刘备赖在荆州不走,让刘封更偏向于先夺襄樊再屯田于汉水以待时机的北伐战略。

    府内陷入寂静。

    不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都陷入了沉思。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