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14章 河清海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14章 河清海溢 (第3/3页)

沙量最大的河流,常常有一碗河水半碗沙的说法。

    正因为携带的泥沙过多,在黄河的下游才会形成地上河。而也正是因为含有的泥沙太多,使得河水的颜色变黄,故而才得名为黄河。

    黄河的泥沙多,在于黄河上游的植被破坏得很严重,没有了植被的保护,就容易形成大面积的水土流水,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冲刷,在黄土高原上留下了一条条深深的沟壑。

    一旦下雨,没有植被保护的黄土,就在水流的搬运之下,流入到黄河之中,成为了黄河之中的泥沙。

    也使得黄河的颜色被染成了黄色。了解到了黄河水之中泥沙来源与水发黄变浑的原因,那么也就可以想到为什么说黄河水清,必有大灾了。

    黄河如果出现水清,那么自然是黄河之中的泥沙大大的减少了。黄河是一条大河,整条黄河并非仅仅是一条河,而是一个完整的水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黄河流域。

    那么要做到部分黄河的水清,可以推测出遭遇了旱灾,只有遇见旱灾,降水量大大的下降,才可能在大幅度的降低水土流失,大幅度降低黄河之中的含沙量。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就是一般很清澈的河流在下大雨之后,水流也会变得浑浊。

    黄河是一个巨大的流域,水系支流众多,如果仅仅只是一两条支流变得清澈了,那么这并不会影响到黄河的整体情况。

    如果黄河整体变清,就说明了在黄河整体的流域上出现了大范围长时间的旱灾。

    只有出现这种情况,才会出现黄河水流变清的情况。所以这就是黄河水清必有大灾说法的科学依据,这其实是河流含沙量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

    吴咏虽然知道这些,但他看到刘宏对杨赐的态度,话到口中,又及时止住。

    显然这时的刘宏已经陷入巨大的幻想之中,不是三言两语能点醒的。于是吴咏一路沉默,随天子刘宏来到德阳殿中。

    刘宏头戴十二旒冕,坐在龙椅上,看到百官到齐,有些迫不及待问道:“诸卿对这次的河清事件怎么看?”百官公卿们应该是提前商议好了,不想给天子难堪,于是一齐拜道:“陛下刚加元服,便天降祥瑞,此乃明君征兆!”刘宏哈哈一笑,随即开口道:“既是祥瑞,当有朝廷政令出。传令:今百姓疲悴,困于征发。庶望群吏,惠我劳民,蠲涤贪秽,以祈休详。其令秩满百石,十岁以上,有殊才异行,乃得参选。臧吏子孙,不得察举。杜绝邪伪请托之原。令廉白守道者得信其操。各明守所司,将观厥后。”

    “陛下圣明。”群臣再次拜道。刘宏见状,又是会心一笑,接着问道:“诸卿可还有事要议?”这时少府卿刘合出列道:“冀州刺史刘焉上书言渤海郡遭到地震海溢,坏居民田庐凡数十里,郡民飘决者千馀家。请陛下裁决。”海溢,俗谓海啸,一种灾难性的海浪。

    地震海啸也是灾害性比较严重的一种。不知刘合有意还是无意,在刘宏想要当明君时,朝仪此事。

    刘宏看了群臣们一眼,开口道:“诏令:连年灾潦,冀部尤甚。比蠲除实伤,赡恤穷匮,而百姓犹有弃业,亡不绝。疑郡县用心怠惰,恩泽不宣。《易》美‘损上益下’,《书》称‘安民则惠’。其令冀部勿收今年田租、刍稿。”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