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河清海溢 (第2/3页)
家罗贯中,写有诗句:“普天有道圣人生,大地山川尽效灵。尘浊想应淘汰尽,黄河万里一时清”,就反映了这种梦想寄托。
而且古人常用
“河清海宴”或者
“河清海晏”比喻太平盛世。于是,如果哪个皇帝在位期间,出现黄河水变清的现象,皇帝和百官、百姓们都会很惊喜,认为是祥瑞之兆,歌功颂德,还会正式记载入史书。
例如清雍正四年十二月上旬开始,到次年年初,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和江苏五省境内的黄河河水渐清。
这次
“河清”的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因而社会舆论影响也很大。在得到
“河清”的奏报之后,雍正帝喜不自禁,向埋葬在坟墓里的父亲康熙帝告慰,去黄河致祭河神,把相关的一批官员官升一级。
这还不够,雍正帝还亲笔写下二千多字的《河清颂》,命河道总督田文镜在江南清口筑立
“御制黄河澄清碑”,把《河清颂》刊刻在上面,以感恩河神。雍正帝的这些举动,显然是在给自己表功、立牌坊。
当时他即位皇帝不久,得位的合法性受到朝野不少质疑。恰好
“河清”,因而雍正皇帝便急不可待地要以
“天降圣人”自居。吴咏顿时就明白了天子刘宏问这句话的含义,他认为黄河水清,是上天对他的认可,他也有成为一代明君的潜力。
吴咏现在是后世灵魂,自然清楚刘宏今后做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想了想,吴咏正色道:“小子年幼,不知明君的作为。但《左传》有云:众之不可以已也。大夫为政,犹以众克,况明君而善用其众乎?《尚书大誓》所谓商兆民离,周十人同者,众也。”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明君要知人善用,君臣才能同心同德。
刘宏听罢,哈哈一笑道:“此言甚合朕意!”这时帝师杨赐突然开口道:“陛下,桓帝时,有方士襄楷曾上书云:河当浊而反清者,阴欲为阳,犹春秋麟不当见而见,孔子书之以为异也。”
“老臣亦以为,黄河天生就是浑浊的,如果黄河之水突然变清,就是反常现象,这反而不是什么好兆头。”刘宏皱着眉头说道:“老师是否有些太过杞人忧天了!”见刘宏这般反应,杨赐也不好继续劝说下去,只能苦笑道:“但愿是老臣多想了!”这时吴咏也突然想到后世的有一句谚语,
“黄河水清,必有大灾”。之所以会有这个谚语,都是因为本身浑浊的黄河水,如果某一天变清澈了,会让人们大吃一惊。
对于封建迷信的古人来讲,这就是一种极为不寻常的现象,肯定是上天的某种暗示来了。
其实在后世来看,
“黄河水清,必有大灾”这句话其实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黄河水清澈就意味着水位下降,下降就要干旱,干旱意味着万物凋零,失去生机。
据历史记载,黄河
“水清”后,迎来的却是大旱,大旱之后又必有大涝,尽管高土高坡和
“黄河”已经被绿植、森林覆盖,但在绿色下却隐藏着无法估量的风险,黄土高原土质松软,粘合力不轻,绿化后遇上强降雨,就很有可能发生洪灾。
黄河是主要河流之中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