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十八章 隋国的改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七十八章 隋国的改革 (第2/3页)

度进行了完善后,确定了。

    就在公元590年9月,入秋,隋国将会迎来第一次科举考试洛阳终考。

    在此之前,各地官员分州郡举行选拔,通过地方考试的学子获得去洛阳考试的资格。

    政令颁布下来后,隋国无数寒门子弟振奋不已,都准备出来参加科举考试。

    哪有那么多好事情。

    隋国各级官员大部分被世家门阀垄断,在各地的初试,就会偏向于贵族子弟,录取了大量的世家门阀子弟。

    当然,百密一疏,肯定有寒门学子也通过了初试,不过最终能前往洛阳的肯定很少。

    这种情况,在陈国也是如此,不过有些监察泰,相对还是公平的。

    一两个月后,各地初试名单出来后,各地寒门学子纷纷走上了街头,表达自己的不满,被官员按照惯例镇压了。

    事情发展到了这里,隋文帝杨坚知道差不多了,于是让晋王杨广亲自出面,担任监察,各地进行第二轮科举考试,第一轮的通过名单保留,可以继续前往洛阳参加科举考试。

    很快一次相对公平的地方考试进行了,录取了不少寒门学子。

    并且,为了减少各地学子的艰辛,杨广下令对前往洛阳进行科举考试的学子进行一定的补贴,当然不是全部,有着花销的一半吧。

    不过,这对于拮据的寒门学子来说,也不少了。

    于是,在学子之间,涌现了赞扬晋王杨广的浪潮。

    隋文帝就是要这些寒门出身的学子人才对晋王杨广有感恩之情,让这些未来的隋国中上层官员拥护杨广。

    在隋文帝杨坚的暗中推动下,杨广逐渐站到了隋国政治舞台的中央。

    朝中大臣都知道了杨广要上位,对于晋王杨广主持的科举考试遇到的难题,都表现积极,全力配合。

    一句话“干就完了”!

    洛阳,太子宫。

    原本热闹非凡的太子府,在今年皇帝让杨广主持科举事宜后,就变得人烟稀少了,有,也是那些早早下注的,对太子杨勇忠心耿耿的心腹亲信了。

    如今,每次的朝会,太子杨勇就像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