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六十四 善孽皆缘 (第2/3页)
索着这些,手上也没闲着,不大会儿工夫,炝炒红苕嫩尖儿、青椒炒面筋、厚皮菜凉拌胡豆、苕菜煮芋头汤、干煸豇豆这几个素菜已摆满桌,满满一甑白米饭也蒸好。
熄火收拾好灶台,慧姑姑去叫其他人来吃饭,山猪和小兔就站在外屋旁闲谈。
这处寮棚以土坯为基石,竹篾笆糊泥刷石灰为墙,厅堂、外屋、佛堂三间正房小青瓦盖顶,客房、厨房则是麦草盖顶。
山猪介绍道,这里原是一位高僧清修之地,这位高僧称“哑师公”。
战乱之年,整个寺庙破败,僧侣很少,哑师公搭了个小窝棚在这后园暂住,以其讲的精妙佛理感化不少人前来听法,到后来,渐有人捐款捐物重修庙堂。
但是,庙产渐丰足,哑师公跟住持产生矛盾,就闭口不再讲经。哑师公并没有哑,只是说话的时候渐渐少了,就谑称他“哑“。
动乱中,庙毁僧去,哑师公后园的小窝棚也没法住了,流浪四方,几乎是乞讨为生,但在那个年代,讨饭都讨不来吃的,还被抓了好几次。
哑师公流浪到了也属蓉城郊县的蜀鹃县,在一个修水渠的工地旁饿得晕倒,一个善良的姑娘救起他,这个姑娘就是慧姑姑。
慧姑姑当年是“铁姑娘队”的队长,农忙做农活、农闲修水渠带一群女子冲在前,工作做得不比男子差,当队长五年,年年在县上评先进,还去蓉城市委的大礼堂参加过表彰大会。
但就是这样一个在当时看来前途无限光明,十九岁就入党,已有六年党龄的先进党员,出于善心救了一个流浪老和尚不说,还认这和尚为干爹,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如果不是局势渐渐变化,差一点被开除党籍。
慧姑姑当时已订婚,未婚夫还在部队,对于这事,她未婚夫没有异议,她婆家人就十分反对了。
两年后,社会形势发生改变,慧姑姑的未婚夫退伍,两人结婚时,因婆家不支持,婚后分家,房子只有一间半土坯房,家里除了床、灶、锅碗、水缸、两个坛子,连桌椅板凳都没有。
在这般困境中,慧姑姑夫妇仍像奉养亲生父亲一般照顾哑师公,直到慧姑姑的女儿五岁多,古寺重建,寺里迎回哑师公,慧姑姑还时常探望。
哑师公回寺后,不肯住前院那些房间,仍住在后园窝棚,到了圆寂之前,说这窝棚处可以建个寮棚起来,但各种款项必须由慧姑姑经手。
寮棚建成后,不能让游客来参观,也不能分寺里的香火钱和各种划拨款项。因此,能进这寮棚的人不多,而寮棚内各项用度,都是居士捐的。
但是,旅游业越来越发达,寺里要进行扩建,可能明年就得拆了这处寮棚。
山猪说罢,惋惜轻叹,小兔也不舍地看着寮棚。因当年资金不充裕,寮棚很简陋,经过二十多年的风雨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