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十章 (第3/3页)

正符合邓肯的期望:“肺结核患者临终时病程已经很长,能量耗尽,死时几乎没有任何动静,因此不会干扰称重,加之他们死时体重已经很轻,而且他们死前几个小时我们就能预知。”一天下午,1号病人死期将至,被抬上秤。邓肯和他的助手等了3小时40分钟,眼睁睁地看着患者气数渐尽。一名医生观察病人胸部起伏,另一名医生观察病人。的面部动作,邓肯本人则紧盯着秤的指示器。据邓肯记录,“在他死亡的那一刻,称上的重量减轻了0.75盎司”。

    在随后5年中,邓肯对另外5名患者重复进行了相同的“灵魂重量读数”实验。1907年,他的“灵魂重量”论文在《美国医学月刊》上发表。他的奇谈怪论自然遭到了多位医学专家的驳斥,而他则竭力进行辩解。有入指出,括约肌和骨盆底肌肉在人体死亡时会松垂,因此减轻的体重可能是尿液或粪便。邓肯反驳说,如果真是这样,重量会保留在枰上。还有人指出,濒死患者临终呼出的气体也可能造成体重减轻。对此,邓肯干脆爬上秤床,使劲呼气,以秤的读数没有发生改变来进行反驳。

    对于“灵魂重量读数”,最可能的原因是“非显性丢失”。所谓“非显性丢失”,即体重通过汗液蒸发和呼出水蒸气而持续丢失。

    邓肯声称他的实验已考虑了这个因素,而且1号患者失去水分的速度为每小时1盎司(只占到“非显性丢失”的提出者桑多利亚斯计算的非显性丢失速度的1/3),相对于患者死亡时秤的读数陡然减少的21克,这个重量可以说微不足道。那么,灵魂真的有重量?事实上,邓肯总共对6位患者做了同样的实验,但出现“21克灵魂重量”的只限于1号患者,至于其他5人,他要么说自己判断死亡的“那一刻”不够准确,要么说在测量中出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而致测试数据无效。例如,在2号患者被判断死亡后,秤的读数在15分钟内没有发生改变,然后下降了0.5盎司。邓肯在其论文中说,他怀疑死亡时刻判断有误,因而测量无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提到“灵魂”这个词,但实际上我们用的是它的指代意义,例如我们说某个人不朽的灵魂,实际上是说他不朽的形象和精神。既能附着人体,又能在人死后脱离人体的“实体灵魂”,其存在从未被证实过。而科学崇尚的是对可以观察到的世界进行自然的解释,大多数与灵魂有关的科学研究只是把灵魂作为一种人类信仰对象、一种理念来加以调查,而不是把灵魂作为一种实体来加以考量。

    在当代科学家谈及文化和心理范畴之外的“灵魂”概念时,“灵魂”常常只是心智的一种诗意化表达。科学家通过研究人的大脑工作原理认识有关“灵魂”的一切,他们认为人脑与灵魂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是电脑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关系,还有科学家在使用“灵魂”一词时强调,人类心智的能力超过人工软件,或者个人在质的方面与人工软件并不相同。更重要的是,离开了硬件,软件就没有用场,而没有了人体,灵魂又毛将焉附?

    一些人声称自己有“灵魂出窍”的经历,就是“自己的灵魂在自己身体外面看见了自己的身体”。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上世纪80年代,加拿大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来体验“灵魂出窍”。实验者戴特制帽子,里面缠绕线圈制造磁场,但磁场强度只相当于普通电脑屏幕产生的磁场。结果发现,80%的实验参与者都感觉到或多或少的“意识、身体分离现象”,例如“自己(的灵魂)飞上了屋顶,俯视自己的睡姿”,或者“自己(的灵魂)甚至跑出了实验室,在实验大楼里游荡了好久”。对此,科学家的解读是,磁场的存在影响了大脑颞叶,改变了神经细胞的电信号,这些影响使人产生了“灵魂出窍”的幻觉。这个用科学方法造出意识和身体的分离感觉的实验,对“灵魂出窍”这种“超自然现象”作出了科学的解释。无论“灵魂出窍”被一些人描述得多么迷人、多么真切,都只是一种人体反应而已。

    直到今天,一些人仍在寻求包括“灵魂存在”在内的各种“超自然现象”的所谓“真相”,但科学就是。如果能了解这一过程,我们或许就能保护远比灵魂实在的东西——心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