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一章 轧道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十一章 轧道车 (第3/3页)

5年。 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铁血大动脉》中的志愿军军官梁军英穿着的就是50式军大衣。

    1955年,在建国六周年的阅兵式上,当威武的人民解放军通过天 安门广场时,他们已经换上了崭新的解放军军服。也是从这一年起,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与之相适应,55式军大衣上也首次配上了军衔标志。55式军大衣的整体设计比较美观,而且大衣的布料也变成了麦尔登呢,非常的挺阔。

    65式应该说是比较普及的一款军大衣,它曾经风靡六七十年代。这款大衣保暖效果好,而且耐磨、耐脏,即便是过了半个世纪,我们依然能看到65式军大衣极其仿制品的身影。因此单就影响力来说65式军大衣可以被称为经典。

    此后的07式军大衣都是量体裁衣,面料为羊绒。07式冬服引入了冬季作训服的概念,将冬常服和冬作训服区分开来,多种款式和风格的07式军大衣,不仅美观大方,现代感强,而且满足了我军不同场合、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保暖需求。

    “不论哪一款,军大衣的外表材质都是涤纶的,这么快就烂了——这——”

    之前在神堑黄海时,几人也看到一个涤纶的包,涤纶没有这么轻易腐烂,少说也要几百年,现在却——

    “那这是你说的哪一式啊?”

    李绿蚁摸了摸军大衣的表皮,抬起头,眼神阴暗的“这不属于上述说的任何一种,这是the anti—J WAR期间,小J国的军略物资。”

    1939年,黄土岭一战,我军大获全胜,缴获了很多J军的物资,而黄色的保暖呢绒大衣就包含其中。按照规定,这一保暖大衣,很快发放给了需要的士兵,终于能一定程度上抵御严寒的天气。但是,这些只是较幸运的,以当时的缴获的大衣数量,是远远不够供给所有战士的。所以,能够拥有大衣的八路军战士是十分少的。八路军战士们的作战条件非常困难,物资十分缺乏,这也导致他们会格外注意战利品。

    “你也说这是军略物资,涤纶不可能烂的那么快,难道是带不走后,故意在上面做了手脚?”

    井琼霜的观点十分独到,也很有见地,如果这一假设正确,那么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

    金元宝看向四周,黑暗从四面八方逼来,好像要将他吞没一样,吓得他抱紧弱小的自己,瑟瑟发抖“我说两位,你们有没有感觉,这里好像有什么人在看我们一样?”

    井琼霜道“说实话,我一直都有这样的感觉,但是我倒更宁愿是我疑神疑鬼。”

    在不知道是个什么地方的地底,到处充满了工业时期的痕迹,绝不是什么楼兰古城的遗迹,这里又发现了the anti—J WAR时期留下的军大衣,那么在黑暗中看着自己这一方的东西……

    金元宝咽了口口水,往后退去,却撞在了一个铁扶手上,一怒踢了一脚,现在成了腿疼脚也疼了,原来几人走来走去,还站在一辆敞篷的两轱辘铁板车上,铁板车架在铁轨的中间,两侧铺的是石子路,铁轨从脚下延伸,一直冲到黑暗中,不知通向什么漆黑的深渊之底,但是之后的地势却是越来越低,越来越低,一个罗布泊的找人事件,现在倒变成云霄飞车的高速旋转了。

    人若是上了贼船,人在前面飞,魂在后面追,一旦追不上,变成一盒灰。

    “这是个啥?”

    灯光中,一辆好似铁路工务部门使用的摇车,看来需要由两个人像操作七巧板那样一压一抬,通过下方的齿轮传动,可以驱动它在铁轨上按照一定速度行进。

    “这是轧道车。”

    “啥车?”

    这难怪井琼霜与李绿蚁不认得,轧道车是一种曾经流行于晚清和TRC时期的小型铁路工具,叫双摇车,又或者叫轧道车,但几乎找不到踪迹了。轧道车是铁路工务段运送施工人员或者施工材料等的轨道交通工具,有手摇式和马达驱动的,很难见到,只有在影视剧和博物馆中偶尔可以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

    轧道车都是有动力的,大部分都装配了内燃机和手扶拖拉机一样的那种单缸柴油机头,行进速度也远比旧时手摇的那种要快得多,不过人们还是习惯称之为电摇车。

    直白说,也就是一个在火车没有大规模普及之前的,铁轨上的运货工具,比走路快,比火车慢,需要一个及以上的人操作,就像在井里打水一样,自然是力量越大,拉上来的水越多,轧道车也是这个理,人越多的话速度自然越快,但是也不能超重,毕竟速度与质量也是呈正比的。

    金元宝好奇的左摇右看“这个东西,我好像在电影里见过。”

    以前的老电影,例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确在拍摄那个时期的场景时,出现过一两次轧道车的身影,不过现在已经被淡忘了。在没有火车与其他交通工具时,轧道车简直就是行走的马车还不吃草的良驹。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