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cxzz958.com
第二百五十章 (大章)匈奴覆灭 (第1/3页)
长安城的线缆规划,可没有那么简单。
如果直接乱拉乱接,肯定是不行的。
这些年来,长安城的迅猛发展,让大家意识到了一件事情,任何新生的事物,在长安,都必将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普及。
就如同现在,假设只简单的架设一些小电线杆,给几家工厂用。
倘若未来沿线的居民都要用电了,怎么办?到时候,海量的电线搅在一起,就算是资深电工都不敢去碰线,每一次出现乱接电线需要修理,都直接随机带走一位幸运电工?
那肯定是不行的。
现在的电灯只能点五百个小时,万一明天电灯能点一千五,甚至五千个小时呢?
那哪家哪户不用电?
谁晚上无聊躺在床上,谁就知道光的作用。
这几年煤油普及的速度快到吓人,整个长安,晚上就没有入夜就睡觉的,要么是蜡烛,要么是煤油灯,而且还有人家使用比较进阶的,高科技的,亮度超高的气化油灯。
如果电灯能使用了,必然是千家万户都要用的。
所以,要建立第一个民用发电厂,并且架设线路,一直到股票交易中心,那就不是开玩笑的,肯定是要搞成规模的。
而研究院除了电能研究之外的研究员,听说之后,也是激动了起来。
反正那边设计建设电厂和线路需要几个月时间。
自己的技术,为什么不到时候展现一下?
反正有几个月准备时间,到时候附带着展览一下如何?
这段时间,这电能展示会,这场刘彻钦点的晚宴,就逐渐被加入的项目填充成了大汉博览会。
现在设计的流程是,从中午开始展览,整个场地放置各种厉害的发明。
而在晚上入夜时,点亮电灯,开始夜宴。
为此,不只是研究院,还有长安的各个私人研究所,个个衙门、贵族、富商赞助的研究所,全部都动了起来,大量的东西选送。
这件事情,霍海安排给了黄霸。
黄霸接手这件事情,当然意味着……六年义务制教育的讨论已经进入了尾声。
黄霸在报纸上,在议院,在朝堂,舌战群儒。
就如同当年的霍海一样。
压的几乎所有有异议的人,都抬不起头。
当然,霍海不是要把反对者一直压死。
而是双方都在拉锯,在拉锯中,一条一条的达成共识。
最终,共识也基本达成了。
大汉拿到了一条前世全球其他国家都没有搞到过的特权。
那就是,任何高科技,有专利,商用必须申请专利拥有者授权。
如果不授权,禁止使用。
但!
大汉的官方机构和学校,可以对专利进行研究,进行教学。
目前,专利法的迭代已经成了一种常态,比如有人发明了可以点亮五百小时的电灯,如果电灯结构产生了百分之十以上的变化,那就是全新的技术。
如果外观发生了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变化,那就是全新的外观技术。
如果是核心功能有了百分之五以上的变化,那就是全新的核心技术。
所以,如果大汉官方机构拿到了专利研究权,就意味着,大汉官方只要想,就可以把任何私人的技术转化成自己的技术。
当然了,需要组织人马投入研究。
这一点是博弈的结果。
霍海要避免有私人手握重量级专利,然后反过来钳制朝廷。
当然,霍海也要避免,有官员看上私人专利,随便夺取。
现在这个模式下,就算有人想要,那也要真枪实弹的找人研究。
这个专利鉴定有严格鉴定,也有严格规定和分类。
就算出现了少量的以权谋私的现象,也不会大规模发生。
可能部分脑子不清醒的商人,觉得这种模式他们会吃亏,却不知道,霍海都把他们保护的护送到姥姥家了。
再说回来,任何一个技术,在一个更新迭代周期内,足够用来赚大钱了。
如果是特殊情况,比如这个技术一直在迭代,但因为工艺或者材料的问题,不能大规模生产,那这种情况发明人自然知道只迭代而不申请专利,或者拿过时设计去占坑。
这样的情况毕竟是少数,霍海只能考虑到平衡大部分情况。
讨论如火如荼,大家也很懵逼。
一个六年制义务教育,怎么最后讨论到了专利法上面了。
但没办法,新时代就是这样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最终,刘彻让黄霸和霍光联合起草新的六年制义务教育法案。
其中,规定大汉元狩五年之前的十三州,全部采用六年制义务教育法案。所有孩子必须读六年书。
如果家长拒不执行,那任何朝、政、市、工单位不得聘用这违法的家长。
而元封三年之前划入大汉十三州的,全部采用至少是四年制义务教育。
处罚条件如上的同时,还添加了一条,如果拒不执行,那各地地管组织,不得租便宜地给违规人使用,并且要对其征收农业税。
要知道,到现在为止,刘彻正在和霍海商量,把农业税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增加朝粮缴纳。
这个粮食,是必须要留一手的,为的是避免出现有些地方发生大灾害时,而朝廷手里没粮救灾导致粮价暴涨的情况。
只要朝廷手里有粮,粮价就比较容易控制,用不着每次一遇到事情就动刀子动枪。
刀子和枪动多了,感受到威胁的奸商,只会隐藏的更深,叛逆的更厉害。
在这个区域内的人,基本上是比较穷的,主要集中在原本滇国和百越几国加上卫满朝鲜和三韩区域的人口。
他们如果不送孩子去读书,就拿不到霍海和刘彻的便宜地种,也必须缴纳别人不用缴纳的高额农业税。
而其他人只需要给百分之几的粮食产量的租金,加百分之一二的朝粮。
只要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这两个档位的六年和四年之间,差距其实就是中学的差距。
实际上这个六年制义务教育的教育水平,是等于前世的初高中也读完的水平,只是广度一样大,但深度没那么深,知识丰富程度筹不够九年十二年,所以才是六年。
而基础的四年,就等于前世的六年小学。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中央之国地理范围内,但并不在十三州范围内的区域。
这些区域,主要是西域,漠南漠北,青藏高原。
这些地方,住在有些地方,要送孩子去上学,有困难。
所以,这些地方推行四年义务教育,但并没有处罚,并不强制,只是各郡县要加大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尽量规劝所有小孩入学。
如果不入学,不允许入汉籍。
这看似比其他两个地方的处罚轻得多,看似不痛不痒。
实则,最为严厉。
因为如果不加入汉籍,那就不能有汉姓,那出门就是低人一头。
没有汉籍,就没法去务工。
这些地方几乎没法种田种粮,必须要打工才能活人,如果不打工,那岂不是死路一条?
但这一条通过,是最简单,就连霍光带领的群体,都没有在这一条浪费任何口水。
很简单的道理。
没有接受过义务制教育,就等于没接受过大汉爱国教育。
没接受过大汉爱国教育,又是新加入大汉的领土上的人,你凭什么说自己是汉人?
不是汉人,就不允许入汉籍。这不是很符合逻辑么?
所以,实际上,笼统的六年制义务教育,在具体执行上,分成了三个档次。
也比较符合各地的实际情况。
在整个长江以南,目前人口稀少,如果所有人都必须读书到十六岁才能慢慢开始找工作,那实在是有点和现在的生活脱节太巨大了。
因为这个区域目前这个阶段,十二岁几乎就都结婚了,十三四岁孩子都抱在手里了。
十六岁才开始学习工作,十七八岁都学不出徒,怎么生活?
而且这个区域瘴气各方面厉害,人均预期寿命比北方差很多,在医疗卫生提起来之前,本来就能活三四十,结果半辈子都在读书,那肯定是不合适的。
减少两年也对。
还有百越这边本来就工匠气浓郁,很多人家里有家传手艺,入学是帮他们把自己的收益继承的更好,而不是把现在的家业给放弃了。
举个例子,如果不认识字的铁匠,是打不了武器的,只能打农具,因为他每次打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就算感觉再厉害的大师,出品也不稳定。
而认字的铁匠,懂那些科学道理后,就算是再菜,就算是敏感度和细节不如那个大师,顶峰作品不如大师,但至少每一炉出来都能保证是次顶级作品。
这样两个人,到底谁混得好?
谁对大汉更有益?
更不用说大师本来就是万里挑一,而认字的铁匠,随便批量化生产。
铁匠是这样,船工,陶瓷手艺人,这些都是一回事。
整个长江沿岸急需大发展,所以义务教育才需要辐射这一区域,但因地制宜,所以才是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cxzz9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