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八十六章 (大章)以彼之道(本书月票活动开始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八十六章 (大章)以彼之道(本书月票活动开始啦) (第2/3页)

问:“你在写什么?”

    司马迁一边写一边说:“我是个史官,我还能写什么呢?当然是写历史。”

    刘细君语气平淡了许多:“哦。什么历史?”

    司马迁:“写公主的夫婿在赐婚后当晚,就跟翁主同房待了一天的历史。”

    刘细君:“……”

    正说着呢,霍海一边刷牙一边走了出来。

    司马迁看到霍海也很疑惑:“这是何物?”

    霍海拿下牙刷:“牙刷,清洁牙齿用的。”

    目前公主他们清洁牙齿多是用木炭和盐,效果其实也很好,甚至比牙刷的效果略好,但牙刷胜在雅观啊。

    这说白了刷牙就是用研磨剂研磨抛光牙齿,当然是手指沾盐最好用,不过猪毛牙刷用起来看起来要舒服点儿。

    今年的光是头七个月长安城生猪的产量,都超过两年前三辅之地一整年生猪产量的十倍了,现在猪皮猪毛制品多的是。

    猪毛刷子也被发明了出来。

    霍海没刻意去发明牙刷,但既然有刷子了,出点主意让他们用精选的猪毛做牙刷也不费劲。

    回过神来后,霍海才:“好你个司马迁,你搁这儿黑我是吧?!”

    “黑?”司马迁:“我这只是按实写而已。”

    确实是按实写的,的确,在公主被赐婚的头一晚上,被赐婚对象玄武侯霍海,就跟翁主在同一个房间待了一夜。

    但你这写一半,不如不写呢。

    霍海意识到了司马迁肯定是有求于自己,但是端着不说,所以想要用这个方法,让自己主动开口。

    霍海笑了笑:“行,你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

    这下轮到司马迁疑惑了。

    司马迁转头看向了卫长公主。

    卫长公主反而看向了刘细君:“妹妹你去睡觉去吧。”

    司马迁这才回过头看向霍海:“玄武侯,下官奉旨而来。”

    霍海听说他是奉旨而来,就用竹杯子里的水,漱了漱口:“tuitui~”

    “咳咳~”

    “你说。”

    一边擦嘴,一边把牙刷和杯子放到了一边。

    司马迁:“陛下想知道,昨晚您在太庙,写《韬钤深处》之前,发生了什么。”

    霍海也陷入了回忆。

    不过现在霍海也搞不清楚了。

    霍海现在就感觉,当时自己和一个有点潇洒的中年人聊了会儿天。

    但是太庙里面哪有人啊?

    感觉这应该是自己的梦。

    但是吧,那感觉又太真实了。

    所以霍海也分不清是怎么回事了。

    司马迁提醒:“听说您在太庙又喝又吃的,是自己动手,还是……”

    霍海:“当然是……”

    卫长公主:“咳咳咳~”

    霍海:“太祖高皇帝招待的!”

    司马迁:“也就是说,您在太庙见到了高祖陛下?”

    霍海摆头:“也没有。”

    我可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

    司马迁:“那是怎么回事?”

    霍海:“我没有亲眼看见谁,我只是感觉,感觉有一个潇洒极了的男子和我聊了天,聊的是海上的事情,是轮船的事情,聊了许久之后,他说请我喝酒吃肉,好像就是这么回事。”

    “难不成我当时是迷糊了?还是醉了?”

    司马迁:“具体如何只等陛下判断,下官只管记录就行了。”

    等司马迁详细的问了一遍也就走了。

    其实睡醒后,霍海当然想起来自己干了什么了。

    但是不能说啊。

    在太庙又吃又喝又哭又闹又笑又发癫的,几个脑袋这么猖狂?九头鸟吗?

    还是碧波潭万圣龙王家的九头驸马?

    霍海一边要注意别把脑袋送了,一边又要保证不会有不好的科学引导,编的难受极了。

    反正用词都很精准,主打一个模棱两可的同时,又绝不碰线,两边的线都不碰。

    最后司马迁记录出来,看的霍海吐血。

    司马迁写的是【玄武侯祭祖,偶有感应,高谈饮酒,醉而成诗。】

    就一个感应这么个词汇,就把霍海编了半天的故事给概括了。

    丫就是故意的。

    因为经常有传说什么黄帝出生一类的,都是偶有感应,然后有了身孕,多久多久出生。

    从正面理解就是,描写这些特殊人物的生而不凡。

    从反面理解就是,编的。

    历史这么写着,反正给后人看了。

    后人看了,信的人,会觉得玄武侯天生不凡,在太庙与太祖会面了。

    正常人看了,会觉得,编的。

    就这么简单。

    霍海对司马迁很鄙夷。

    董仲舒不是说天人感应嘛。

    你们不都信这一条,或者说推崇这一套嘛。

    现在真感应了,你们又不愿意。

    是不是只能你们几个去感应,有原因的感应,不能我感应啊!

    对付完了司马迁,送走了这家伙,霍海才回头和卫长公主:“昨天在太庙失礼了。”

    卫长公主:“发生了什么?”

    霍海挠头:“陛下让我去给太祖报告功业,我说着说着想起了海上的事情,就说了起来,说到兴起,就拿了酒肉……”

    卫长公主牵起了霍海的手,捏了捏霍海的手心:“没事的,高祖不在意的,父皇也不会在意的。”

    霍海握紧了卫长公主的手:“咱们什么时候成婚?”

    卫长公主:“我看义妁医官发布的数据统计上写的是,女孩生育年龄越晚,安全性越高?当然了,是在三十岁以前,三十岁以后,初次产子越晚,越危险。”

    “所以我想,把时间定在咱们二十岁以后,给天下人做个表率。”

    霍海点了点头:“好。”

    说起义妁的事情,霍海思索了一下:“走,去研究所逛逛,我正好找义妁彭衣他们说点事儿。”

    “正好张立他们也要出发去蜀郡搞研究了,我再给他说点事儿。”

    卫长公主:“你头不疼了吗?听说太庙祭祀的酒,是度数最高的酒,是研究院刚蒸馏出的。”

    霍海翻白眼,难怪自己第一口下去就晕乎晕乎了,这……加浓伏特加是吧。

    摆了摆头,霍海:“没喝多少,走吧。”

    到了研究院,不少人看到霍海,都上前:“副院长,恭喜恭喜,恭喜封侯了。”

    旁边的人却鄙夷之:“副院长都说了,封侯非他意,不值得恭喜。”

    霍海:“不,值得!很值得,封都封了,不恭喜岂不是不懂天恩?不敬天恩?”

    几个研究员懂了。

    霍海跟路上的研究员们打着招呼,最后走到了武器研究场。

    这儿一进来,就能看到葛楠的半身雕塑。

    本来一开始,雕塑是西方流行的东西,国内这边墓里面才用浮雕和石刻。

    不过现在既然东方朔他们那边学校都流行起了塑像,还给霍去病塑像,那其他学校能不跟进吗?

    大家都是尊重祖师,你瞅瞅人家。

    不只是要塑像,还要研究如何塑造的好。

    这里面还让测绘师和医官们都出力不少,才搞出了真正的一眼像人的塑像。

    而现在葛楠作为武器研究的先贤,人已经去了,当然要塑像。

    葛楠现在可谓是,集葛天师和万户于一身了。

    霍海都跟葛楠拜了拜,才走了进去。

    毕竟人死为大嘛。

    进入武器研究场里面,张立准确的说是张道立立刻就出来了。

    张道立上前脸上是止不住的笑容:“副院长,陛下许我在三清山设立祖庭,许我天师之职家传。”

    “不过我要去青城山研究武器,等退休之后,才能去道教祖庭。”

    “幸好陛下不缺钱,答应我在青城山设立道宫传道。”

    霍海:“我找人打听过了,成都那边,城里面有周朝时建立的道观,虽然那时候的道和现在的道不一样,但既然陛下许诺你建立道教,那以后就是一样的了,你可以在城里传道。”

    “但,道可以传,却不能过于主动过于激烈。”

    “过刚易折。”

    张道立立刻点头。

    青城山虽然是道教创始地,但事实上后世也是全真一派了,祖脉没留下来。

    所以,今日张道立去传教,绝不会把原始教派留下去,未来还是会被更精深的理解代替。

    不过这也算是命中注定吧,蜀地是全国道文化最浓郁的地方,倒不是道观多,而是百姓更接受道家思想,行为模式甚至做事做人,都更偏向道家。

    这种结合仿佛是命中注定。

    霍海:“我今天来不是跟你来谈传道的,你才是张天师,你愿意怎么传就怎么传,但过去后,你还是要把研究放在第一位。”

    现在长安要搞的事情太多了,钱可能不够了,而成都那边钱多的没地方用,所以才把研究武器这一块挪了过去。

    但也有另外一个原因。

    成都和北面不通航。

    所以,炮和船是分开的。

    船坚炮利船坚炮利,让船和炮分开造,那么船炮就都在朝廷手中。

    刘彻对于这种政治手段,那是驾轻就熟,甚至有可能都没花功夫细想,下意识就给出了比较优秀的解。

    至于枪炮配方会不会外传的问题。

    就更不是问题了,首先那边没有封王侯,没有贵族势力在那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