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满眼风光北固楼(二) (第2/3页)
(本章未完,请翻页)
读这一段话的时候,还总觉得,秦二世胡亥还小,不懂事。
有李斯全权处理,还被诬陷。
多可怜的一个人。
可历史就是历史,从不同的角度去读解,总能够得出不一样的东西。
看得多了,就会发现。
当时赵高指鹿为马的时候,说杀人,就杀人,那种权势,来自哪里?
绝对不会是秦王,而应该是有一套别的系统在展现实力,其中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就应该是大秦的律法兵了。
若是律法兵不强大,又怎么去执法?
要知道,当时的贵族,手上可是有私兵的,人家要是拒捕,一般人还真的没有丝毫的办法。
只是随着李斯死了之后,法家群龙无首。
律法兵也是在惶惶不可终日之中,那还有公正可言,再有一些不良人煽风点火,大秦倒的就更快了。
这其中赵高是出了大力的。
指鹿为马,可以看做是让人站队,管你是好是坏,有没有本事,只要认可我的,那就都是我的人。
至于反对者的下场,也就不用说了。
从此之后,嘿嘿,各个朝代的朝堂之上就好玩多了。
没谁去管国家怎样,只一门心思的揣摩圣意,或者抱太子的大腿,挣一个从龙之功。
这就是一个国家法律崩溃了的下场。
崇祯忽然不想再说下去,不然过不了审,说的越多,问题就越大。
“所以严明的法律才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对于那些贪赃枉法的,朕也就不多说了,劳改,用一生的,乃至于几代人的努力去赎罪,才是正途。”
明明是为了讨论如何对待曲阜孔家的会议,不知不觉中就成了讨论大明律的会议。
不过也不算离题。
万变不离其中,只要孔家人没有走错路,那就身正不怕影子斜。
如今正在变法,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的精神,可不能因为一人而法外开恩,坏了刚刚起步步伐。
“给李定国下文,让他严格按照大明律来办事,人情往来是需要,可不是用在包庇罪行上面。”
李长庚不知道为何崇祯,话说半截就不说了。
可最后下达的命令,清晰无比。
这个要是再弄错,不用皇上让他滚蛋,他自己都会递交一份辞呈。
“你们在这些男人,说话总是说一半,留一半,我也不问你们了,回去得好好的差一点资料。”
高桂英现在也知道资料到底是什么东西了。
而聪明的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却从这件事情当中,看到了一点其它的东西。
皇上是在借着这件事情,显出一个大理寺卿啊。
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大理寺既不属于内阁官吏,也不属于五寺的范畴,明明白白的告诉别人。
这个位置就是独一份。
和内阁首辅的职位相当。
既然已经弄出了一个道院和内阁首辅平级,再弄出一个大理寺卿也不是不可以。
就是不知道最后是谁接手这个部门。
洪承畴看到的则是和骆养性不一样,他觉得皇上还有更深层的意思,现在的大理寺看起来空着。
可监察院也没有主要的人员配置啊。
看起来是想要制衡,可实际上就拿雍州和冀州两地来看,哪有什么平衡的势力,只是一环套一环,看起来权利是属于主管的,可实际上却也在分散开了。
就像他手下的士兵一样。
来源,粮饷,兵器,还有转业安置等等,都不在他的控制之下,他能够做的,就只有领兵打仗。
想要当一路诸侯,别做梦了。
只要大明继续推行现在的政策不变,没有那个人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
“好了,都散了,回去做事吧。”
崇祯也看到了高桂英的不耐烦,毕竟让人讨论了两天的时间,最后自己只说了一句话就搞定,谁心里都有点脾气。
不过谁让他是皇上呢?
若是在这次不让所有人都想明白,自己主张的是什么,往后的麻烦事情,都会堆在他的案头。
到时候,就是把他累死,也忙不过来所有的公务。
**
崇祯在文渊阁对大明律的坚决拥护。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