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第二十三话 渺渺兮予怀 (第2/3页)
这是前世的记忆吗?总觉得好像有哪里不对……是因为男女的差别吗,前世是男性,现在身为女性,在外表与心态上差距过大而感到不协调吗?似乎也不是……公子心和义帝楚怀王虽说都是自己的前世,都是正神的弟弟,应该是同一个人。于赵心儿来说,却像是两个不同的人。前世的那位义帝楚怀王更像是一个完全不相干的陌生人,只被强烈的情感所影响,却不知他的所作所为。公子心与赵心儿的记忆混乱地掺杂在一起,行为被他影响却不知道他的想法,只是觉得应该这样做,也不知是不是赵心儿自己的意愿,不可抗拒。下一刻的自己是赵心儿,还是公子心,连自己都不能确定。义帝的记忆会突然之间冒出来,而使自己表达出与自身意识无关的情感。此身于此地,却不知此身是何身,也不知此地为何地。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偶然想起了以前在课本上学过的句子,赵心儿不自觉地吟诵起来。没有想到居然会有人听见,并且以没有听过的楚歌相和。
“叹身之渺渺兮,见美人之于前。”
深夜,女子独居而吟唱,陌生的男子以歌相和。于此情景,自然是要互通姓名的。秦帝国的礼教并不禁止这样的行为,秦律也不会因此被触及。赵心儿并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但在她所处的时代,身为主人的女子应该主动一些也是很正常的行为。
“秦皇后趙嬴。”
“楚王孙怀心。”
“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子?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东周时齐相国晏子用两只桃子使三位有功之士自杀,三国时汉丞相诸葛孔明用对外作战使忠志之士无暇相斗。同样是以牺牲他人生命的方式使国家安定,同样是以人臣之身留名于青史,虽有杀伐之罪,但全忠臣之名。晏子忠于齐,所忠者是国而非君,即使在位之君并不称职,为了国可事此君;孔明忠于玄德,所忠者是君而非国,即使所在之国并无天命,为了君可守此国。源于葛天氏的诸葛孔明,记得葛天氏的部分文化,也传承了一些古老的技术。山野之人为仙,本该是这乱世的旁观者,偏偏因为一些不能割舍的情感而下山。为何入山?入山成仙。为何下山?下山为人。一遍一遍的扪心自问,一次一次坚定而不变的自答,有意无意,在此时此刻都是无意义的。
下山之仙,虽然很难再成为仙,但终是与人不同。卓尔不群显得自大,融入群体泯然众人。所谓“山人”,正是这样的人。看似常人,绝非常人;论何非常,不见非常。不似仙鹤立于鸡群这般醒目,也非群鸡之族类。处此两难之地,但断了归路,为俗事而疲以奔命,以寿命与修为事君——那个将他拉下山来、令他陷入如此境地的俗人。至此,绝无回到山上的可能,直到将此身埋入黄土。
“山人自有妙计。”这是孔明常说的话。自称为“山人”,是想显得与众不同吗?几乎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也包括那位将仙拉下山的玄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