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第一天上学就有出格表现 (第2/3页)
始,一直到第一次背着书包进入学校,坐在分配的班级,以及完成第一堂课。
这里要提一句,仅仅是录制二兴的上学过程,就让跟拍的记者两眼都冒出了小星星,事后都称“没想到这么小的年纪,就这么有镜头感”。
那就是他居然是一路颠着球去的小学,用他那早已黑白两色变得不再那么清晰的成人足球,竟是没怎么失误地一路颠到了学校门口。
这可是足球的基本功,在真正的足球还没开始在民间普及的七十年代,仅仅是这个场面,就足以让跟拍的记者大呼过瘾了。
尽管这个年代还没有综艺节目的概念,但这个拍摄任务制定出来的同时,电视台上下充满了不理解。
有人认为,为一个孩子拍纪录片显得太草率了,跨越三年的拍摄历程更是没有任何意义可言;
还有的认为,“神童”的成长历程是要用成绩来检验的,而不是记录生活中的琐碎;
更有的认为,明显看不到经济效益的拍摄计划,既无实际意义,拍摄难度还出奇的大,明显的得不偿失.....
但该纪录片的得以立项,幕后有春城市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推动。
他们似乎认定了二兴的未来并不在春城甚至东北,而是势必要走进燕京,进入华清、燕大这样的华国最顶级院校的。
如果他的家乡城市,能拍下一部分他的成长经历的真实画面,说不定将来就会变成第一手的珍贵历史资料。
总而言之吧,应该是二兴的189智商才是这件事的主因,并且这个数据的本身就拥有着巨大的噱头和卖点。
因为有很多人都在关注着,这个拥有超级智商的孩子,在接下来的成长里,是真的学有所成,还是逐渐沦为了平庸。
同时,若他真的成了才,就能够当做城市名片来宣传自己的城市,在这个角度看待这个拍摄项目,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所以说,纪录片的拍摄创意并非来自二兴,而是他后来的借用。
至于为什么他会选择以颠球的方式上学,博人眼球的考虑不能说没有,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