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新房上梁 (第2/3页)
。
接下来的几天,李天明忙得四脚朝天,根本没空搭理那女人。
先是带着李学庆去县城,找农业局的局长谈猪崽和鸡苗的事。
论辈分,李天明还要叫这位局长一声哥,李学庆这位叔叔辈驾到,再加上县革委的胡主任打了招呼,自然不会为难。
双方很快就定下了2000头猪崽,和10000只鸡苗。
“天明,会不会太多了?”
“不多,也就是第一年养,先试一下,顺便给咱村几个饲养员练练手,今年要是成了,等明年还得继续扩大规模。”
才这么点儿量,连个中型的养殖场都算不上。
“可县里每年的任务猪也就1000头,咱们养这么多,最后只能卖给物资局,到时候肯定要压咱们的价。”
“叔,不怕!”
李天明接着就把和炼钢厂定下的事,和李学庆说了一遍。
听到销路都找好了,而且还一点儿错误都不沾边,李学庆这下踏实了。
猪崽和鸡苗都等到过了五一劳动节再送。
那时候,倒春寒过去了,天也彻底暖和了,不用担心猪崽和鸡苗会因为换季染病。
“叔,您现在要操心的是,这么多头猪吃什么。”
光指望村里的老人、妇女和孩子打猪草,根本供应不上。
“这还真是个大问题,天明,你给拿个主意。”
“镇上粮站的副站长,是我婶儿的娘家侄子吧?”
“对啊!”
李学庆刚说完,就明白李天明的意思了。
粮站有大量的麸糠,永河县又没有大型的养殖场。
往常养任务猪的时候,打的猪草就够了,根本用不到这些麸糠。
往外运的话,连油钱都不够,最后只能用来沤肥。
要是有人愿意买,粮站还能增加一笔收入,何乐而不为。
“我发现,你这脑子转的是真快。”
“叔,这可不是脑子转的快,这叫走一步,看三步,所有的情况都得提前预料到了。”
“说你胖,你还喘上了。”
李学庆大笑道。
“不过光喂麸糠还不行,长膘太慢,还是得备下些精料。”
李学庆这次的反应也够快。
“你这是在打集体储备粮的主意吧?”
李天明笑道:“叔,您圣明,我是想着借上一部分,拿去粮站换玉米,等年底赚了钱,咱再补上就行了。”
各村的集体储备粮,县革委每年查一次账,进多少,出多少,有了亏空,及时补上。
像李天明说的,借上一笔,问题倒是不大。
就算是被人举报了也没事,没人敢因为这个触李老混子的眉头。
自从拍了县革委胡主任的桌子,指着对方的名字骂大街,李学庆一战成名,混不吝的形象深入人心。
“成,就按你说的办。”
李学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