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沦陷 (第2/3页)
继续道:“滹沱水沿岸处布置了谁多木桩和竹竿,南北都有中山的水军设防。”
赵雍沉思片刻,据都察院的探子所报,滹沱水北岸的九门、权邑最近调兵频繁,而这两城正是拱守北岸的桥头堡,现在中山军又在滹沱水设置障碍,应该是为了防止赵军临时建造船只,进入滹沱水夺取滹沱水的治水权。
中山国的水军倒是不值一提,但是这些障碍,此时确实是赵军此时难以逾越的天堑。因为此战赵国根本就没有动用水军,原本以为战事顺利的话,沿滹沱河岸建造船坞。但此时……
一般情况下,赵军的战船若想进入滹沱水,只能从邯郸的船坞沿着滏水进入黄河,再转道进入滹沱河。只是这个季节正是雨季,吃水不高战船、在湍急的大河行驶还是有一定的风险。
好在赵国此战的目的,也不在滹沱河北岸的土地。
赵雍的心情顿时舒畅起来,笼罩在中山国的战略迷雾,也仿佛在此时完全清晰了。从李同口中获知军情后,他已经可以对战局作出明确的判断。
中山国的想法就两个字:守、拖。沿着滹沱河一线,守住北部更为广袤的土地,守住拥有更多人口的北岸和资源的战争潜力。并以大城、大河、工事为屏障,将这场战争拖延下去,消极防御坐等赵军生变。
从大面上来讲,中山军的战略是正确的。因为从硬实力上中山国和赵国已经不是一个层次了,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外援。
待列国反应过来,定然不会眼睁睁的看着赵国去吞并中山。
然而中山现在的最大倚靠,列国诸侯们,此时自身都已经身陷囹圄,哪里还能顾得上主持正义?
赵雍很快就做出了最终决定,当即对李同下令道:“立即对昔阳城发起总攻,拿下昔阳后,即刻向西,绕过东桓,同廉程部汇合,合攻蔓葭。”
“喏。”李同起身拜道,随即告辞返回前线。
赵国此战虽然志不在北岸,但中山军既然已设好了防线,若想全面拿下南境,只能进攻突破防线。中山军虽不善于防守,但对于扼守河岸、兵力最多的东桓和番吾,人数摆在那,赵军也没必要去强磕。此战役的法子差不多注定了。
待李同退去,赵雍将书写好得帛书递给宫人,信上很简单的两句话:盯好番吾和东桓,绝对不能让此二城的中山军走脱一人。
“派人给武阳君送去。”
“喏。”宫人接书退下。
攻城不好攻,那就逼着对方来野战,滹沱水的控制权现在中山国的手里,赵雍不相信中山王能眼睁睁地看着蔓葭沦陷。
……
……
没几天,中军行辕便收到了西路军的消息,大军已经攻破了元氏、封龙和石邑,而今正在全力围攻蔓葭。
赵雍随即率众再度迁移中军。
昔阳和封龙一失,中山军南岸全线可以说已经崩溃,蔓葭已成实际意义上的孤城,久久期盼的援军也早就被牢牢挡在了滹沱河一线。
蔓葭位于太行山脉的东线,其城池贴山而建,和房子城差不多,城池坚固、并有重兵防守,一看就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赵雍带着骑兵亲卫感到前线时,数万大军已经对蔓葭城发动了进攻。
战场之上,原本晴朗的天空,早已被乌烟瘴气的尘土硝烟笼罩,仿佛云层压到了地面上。朦胧的烟尘之中,士卒的呐喊和惨叫声此起彼伏。
蔓葭城外已经搭建好了壕沟等围城工事,远处的将士工匠们依旧在正加紧伐木建造云梯。
一群全副武装的铁骑,簇拥着骑着青鬃马的赵雍,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肆意横穿。他看见城墙外到处都架着云梯,冲车、以及无数的步兵在不断前进。
赵军在人数方面有绝对的优势,蔓葭城只是一个数十丈见方的小城,与其说城,倒不如说是一个大一些的方形堡垒。虽然提前向内迁了不少人,但根据投降的官吏所言,此时的蔓葭城内,兵员加上百姓绝对不会超过三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