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盐政设想 (第3/3页)
着脸道:“汝不懂,等再过几年汝或许才明白。”姚娃摸了摸琼鼻委屈道:“我不懂,阿姐不能教我么?”姚岚点了下她的额头道:“汝太笨,教不会。”
……
……
回到龙台宫,时辰刚至午时,邯郸的雪已经完全停了,但天气依旧显得灰蒙蒙的。
换下袍服后、赵雍才发现,自己的肩头不知何时竟沾染了几片白梅花。赵雍顺手从地上拈起,又放在鼻子上闻了闻,其上竟还有一股澹澹的檀香味,也不知是何时沾染上的。
身旁的宫女一脸呆愣地看着王上的动作。
赵雍停下手中嗅花的动作,突然想起来,陈忠早上对他说过的‘食梅风俗’。他对此不由来了兴趣,随即朝着殿外的陈忠问道:“大令,午膳好了吗?”
“老臣,这便去催促。”陈忠急忙回道。
“不必了,寡人随汝一同去膳房看看。”赵雍说罢,便朝着前殿走去。
“走啊,还愣着作甚?”
“喏。”陈忠只得提步跟了上去。
赵王宫的御膳房虽然离着赵雍所在寝宫并不远,但也不在龙台宫(后宫)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紧贴着外宫朝殿的一个旮旯角里。因为王宫的膳食,不仅仅是为生活在赵王宫的王室及其宫人所服务,偶尔还要给进宫朝拜的臣子准备膳食。
但距离确实不远,一行人穿过几道廊庑,再迈过内宫墙便到了。
这个时代的御膳房准确称呼应该唤作庖厨。
不过无论是御膳房还是庖厨,也只是称呼而已。毕竟此时的统治者还没有给自己居住的宫室取名字的习惯。就像赵雍现在的居所,便只能称呼为赵王寝宫。完全没有后世那些‘太和殿’、‘乾清宫’、‘未央宫’这些高大上且雅致的称呼。
庖厨内的‘御厨’人数着实不少,仅仅在编的就有大概有二三十人,这还不算其中的宦者。庖厨的长官又被称为爨人。(意思是烧火做饭的意思,采于周礼)庖厨的面积着实不小,单单用于烹食的操作间便有七八个,其内又分荤、素,两种菜肴的制作,让赵雍惊起的是还有口味的细分:酸、甜、苦、辣竟然样样都有。
这算是赵雍第一次进到庖厨之内,平常他只管吃,从未注意过王宫中的这处‘方外之地’。而今之所以想亲自来看看,除了被勾引起来的好奇、便是因为盐!
赵雍没有进制作食物的操作间,那里也没啥看的。他让爨人作陪,来到了王宫内储备盐巴的地方。
绕过前方的几个庖厨操作间,便看到了一间外面罩着布帛的封闭小屋。
爨人对着赵雍行了一礼,便上前打开了紧封的木门。不过片刻功夫,爨人便从中拿出一块粗盐、盛放到赵雍面前。没错是一块,盐块呈不规整的椭圆形,赵雍将盐块拿在手中掂量了掂量,给其感觉更像是石块,颜色也发黄,但若细细观看,也能看出石块是由细小的颗粒组合而成。
其实今日若非陈忠提起,他几乎都要忘记了。盐在这个时候可是奢侈品,是最为珍贵的货币。这东西寻常人不能销售、否则后果很严重。自齐国管仲父将盐铁从私有转变为国有、实行盐铁专卖制度,开辟了税收制度后,华夏列国纷纷效彷。而今诸侯列国基本都是盐铁国营,盐便成了用来上贡的好东西。
饭团看书
“此物可直接食否?”赵雍转头朝着爨人问道。
爨人不明白王上这是什么意思,他也不敢多问。只得如实回道:“禀王上,此乃盐池初采之物,若通食用,还需将其凿碎,然后研磨成粉,方可食用。”
“哦?将成盐拿与寡人看看。”赵雍对着爨人吩咐道。
不多时,爨人又捧着一个精致的小陶罐呈在了赵雍面前。
赵雍用手指从陶罐内搓起一小团粗盐,放在手心里细细观看。颜色发黄且大颗粒感明显。
随后他便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又将少许的粗盐放到嘴巴里。
味道还行,就是挺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