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不讲武德 (第2/3页)
诸侯们都还在观望。
当然,天下能识者还是有的。不过可惜的是,没有后台的支持终究是一场空。
……
春天彷佛在一夜之间骤然降临。
正月下旬,立春一过,天气便开始转晴。风中已经送来了春的气息,邯郸城内大街小巷、屋顶、台阶上的积雪渐渐融化,留心一看,树枝上已经有了绿意,龙台宫的林园内从稍远的地方看,就能发现不知何时已经蒙上的一层新绿。
万物已经复苏,一切都好像有了新的开始。这一个多月,赵雍除了上朝,便是与嫔妃们厮混在后宫。
今日难得是个大晴天,赵雍走几步跨出殿门,正欲在、满园春色的龙台宫运动一番。
耳边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循声瞧去,只见头发花白的陈忠正急步朝着赵雍所在寝殿走来。
陈忠似乎也看到了赵雍,骤然加快步伐。
廊道很长,刚走到他身边,便喘气道:“王上,好多胡人……胡人……”
胡人?赵雍见他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清,皱眉道:“胡人如何了?大令今日怎这般慌张。”
陈忠吞咽了几口唾沫,继续道:“邯郸城外,大批胡人,闻我赵国新法,特来投奔。”
赵雍面色一喜,随口问道:“有多少人?”
“吏员统计约有三百众。”陈忠如实回道。
赵雍点了点头,知道再问陈忠,也问不出什么来了,遂道:“速传庞煖、随寡人亲去兵营。”
“喏!”陈忠回道。
对于愿意投奔赵国而来的胡人,赵雍一向是很看重的。
因为能活着到赵国来的,基本都是常年生活在中原诸国的胡籍,他们除了身份是胡人之外,大部分生活习俗与中原百姓几无不同。
如此以来,对于文化上的认同感也就更强。他们大多数是牧人,有的是行商,亦有少部分的兵士。
自赵国颁布新令以来,已经陆陆续续将尽千余人的胡籍来投,但向今日这般一次性数百人的规模,还是头一次。
当然,赵国也不是什么样的人都收。
法令上已经明文规定,得从军者需得精于骑、射,外籍人员要不就得有一技之长。
否则只能沦为屯田劳工。
常备兵营,校场之上的教官正在操练着一批胡籍新兵,操练的方式也简单粗暴,教习教完新卒的既定战术,便让其两两为战,以木棍为武器,效彷战场厮杀。
赵雍身后跟着一干众将,缓步绕着新军身旁走过。
对于这种训练方式,赵雍深表赞同,虽然偶有伤残,但不得不说,成效最快。
跟在赵雍身后的吴广挥袖摆了摆左近的尘土,说道:“王上,这些新卒已经全部造籍在册,其中一百七十五人为我赵国之民,一百三十九人是从秦国投奔而来。”
对于他国投奔而来的新卒,经过受训,便会打散,混编入骑旅,这样也有效防止敌国间谍的渗透。
赵雍点了点头,对此表示很满意。
看新卒们的操练模式,他不禁有些手痒。
这时耳边突然传来两声大喝:“尔等是没吃饭吗?挥动武器怎这般无力?”
此话一处顿时吸引了赵雍的注意,众臣也随着他的目光朝前望去。
只见不远处的新卒中央已经乱做了一团,十余个新卒拿着木棒、围攻着中间一个头戴将冠的小将。
但十余人竟然拿那小将一人毫无办法,小将左突右冲间便将几人打翻在地,事了还不忘嘲讽几句。
“这小子勐啊。”赵雍瞠目结舌地说道。
这小将看起来只有十七八岁的年纪,与赵雍年龄彷佛,但出手招招狠辣,以一敌十还游刃有余。虽然他的对手是新卒,但可都是体格健壮的成年人啊,看这小将年纪不大,怎这番生勐。
不过,这小将怎么看起来有点面熟。
站在赵雍身后的庞煖脸色已经黑了下来,吴广却在一旁拈须轻笑。
在两人发愣还未反应过来之际,赵雍已经先一步朝着一旁的营帐行去。
众人急步跟上。
然而还未进营帐,就被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