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珍贵土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珍贵土地 (第2/2页)

食过日子,待到新粮上来再还。

    “小阿姐,能否给我借一升米?”

    同族同辈的都这样称呼我妈,因为族里还有一个没有嫁到外面的女主人比我妈要大两岁。

    我妈虽然自己也存粮不多,但从不回绝。

    后来读书时念到“青黄不接”那个句子时,老是想起婶子拿着盛米的小木盆来家里借粮的情形。

    到了早稻收割时,那新米做的饭,那种香甜,根本不需要下饭的菜。

    有一种刚刚在推广的品种叫“杂交水稻”,米粒特别大,吃起来又粳又香。

    所以,在家乡有一个节日,叫“稻后节”。

    出嫁的女儿都要象过年一样,拎着礼品,携着家人,回到娘家,吃一顿新米饭,共享收获的喜悦。

    我就会奉父母的指派,屁颠屁颠的跑到十里外的姐姐家里当通信员,帮着把小外甥连背带挑的运到家里过节。

    随着村里人口逐步外迁,没外迁也基本都在工厂打工,村民的生活不再依赖于土地,而且有一阵子还存在种田还要亏钱的情况,出现了很多土地抛荒现象。

    但是已在上市公司上班的两位哥哥都不敢抛种水稻,因为年迈的父亲会定期去巡察自家的田地。

    “农民不种田,那是违背天理。”

    父亲口里常挂着这句话。

    母亲也会时常回忆全村搞大食堂那会,差点饿死的情形。

    近2一30年,父母亲都会把家里能装稻米的器具装满化钱买来的稻米。

    前两年父亲在世时还在唸叨:

    “这么多人不种粮食,以后会不会饿死人?”

    饥饿留给他们太多的记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