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53章 读书无用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53章 读书无用论 (第2/3页)

这个答案再跟郁俊印证一下。

    “如果你现在就有一份足以让你获得巨大成功的事业,你还会去上学吗?”

    郁俊又是一楞,这次他没有急于回答。

    想了想,他说道:“不会。”

    并且他立即给出了解释:“上学就是为了事业,既然已经可以走上成功,那我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去上学?花上四五年时间去上个大学,不过就为了拿个文凭,可如果我事业有成的话,那份文凭对我意义不大。”

    吴小正不得不承认,郁俊的这番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这这话与时下正流行的一个观点很相吻合,那就是读书无用论。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悖论。

    吴小正知道,从新中国成立至他前世跳楼时,一共出现过三次“读书无用论”的思潮。

    第一次是在“文革”后期,以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为高潮。那些年“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语,不学ABC,照样干革命”,成为广大青年的口头禅,学校停课,学生停学,知识分子是“臭老九”,成为批斗的对象。

    第二次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也就是现在这个时代。

    最典型的口头禅就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这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事实。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许多没有读过多少书、又没有进入国营事业集体等等所谓“单位”的人,首先进入了个体户的行列而勤劳致富。

    而由于体制等原因,教授、医生、教师、公务员、工程师等依然在单位拿着变化不大的固定工资,和那些个体户的收入差距十分明显,造成了极度的心理不平衡,由此又一次滋生了“读书无用论”。

    这种论潮经过民众的炒作,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很明显,郁俊就是其中的支持者。

    而事实上,这种“读书无用论”以后还会持续。

    第三次“读书无用论”的高潮会出现在2010年前后。

    到了那个时候,大学早已不包分配,以往农村学生靠高考改变命运的梦想成为了泡沫,而高昂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