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章 “安南战争”(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8章 “安南战争”(下) (第2/3页)

不是偶发事件,更不是地区冲突的升级版,它存在逻辑上的必然性。

    唐懿宗不用为此背锅,大唐同样无需自责。

    知己更要知彼。我们只需看一眼南诏的国内形势,就会立刻明白为什么说这场战争存在逻辑上的必然性了。

    世隆,新即位的南诏国主,16岁。16岁,他还是个孩子呀!对历史和政治敏感的人,只看到这个数字,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没错,幼主登基,大权旁落,摄政大臣权倾朝野……

    16岁的世隆身后也藏着一位一手遮天的权臣。这位权臣就是王嵯巅。

    王嵯巅,最初是南诏的一个节度使(南诏仿照大唐制度,也设置有节度使),公元816年弑杀南诏国主劝龙晟,拥立其弟劝利晟,从此大权独揽;公元823年,22岁的劝利晟突然死亡,王嵯巅又拥立其弟劝丰祐;公元859年,劝丰祐去世,王嵯巅拥立其子世隆。

    至此,王嵯巅已经在南诏的权力核心上纵横驰骋四十余年,可谓是权倾朝野,只手遮天。世隆上台后,王嵯巅仍然以摄政王的身份控制南诏政权。

    汉末的曹操,清初的鳌拜,都要望尘莫及,自叹不如。

    如同汉献帝和康熙大帝,少年世隆不甘心做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铲除王嵯巅,成为世隆上台之后的头等大事。

    世隆虽然年幼,却老练成熟有心机。他的做法也是汉献帝与康熙大帝的结合体:先拉拢仇视王嵯巅的、特别是掌握兵权的勋贵,暗中结成“反王嵯巅统一战线”(汉献帝衣带诏讨曹操),在经过一番周密的部署之后,设下圈套,把王嵯巅骗过来,然后一击必杀(康熙擒鳌拜)。

    如果只是除掉权臣,还不足以彰显世隆的雄才大略。杀一个权臣容易,重新夺回长期被大臣分割的权力难上加难。

    在铲除权臣之后,世隆充分利用各大贵族、勋贵之间的矛盾,左右制衡,通过政治博弈捞取权力,最终渔翁得利,巩固了王权。

    建国称帝,就是他的一招政治妙棋。全国的政治地位获得整体提升,全民受惠,取得广泛支持,圈粉无数。

    为了转移国内政治矛盾、提高自身声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