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骤然遭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章 骤然遭难 (第2/3页)

百姓减税,如今大周治下,一亩上田粮税至多不超过五升!”

    杨巧莲睁大眼:“五升?这么低?下田要交多少?”

    朱武笑道:“上田最多就交五升,下田估摸着交二三升就了不得了!”

    吴友娣喃喃道:“这姓郭的当真是个好皇帝啊~~~”

    朱武兴奋地道:“俺还打听到,大周朝廷颁布诏令,说只要在大周范围内自发开垦田地,找当地官府报备,就能登记户账田籍,成为堂堂正正的民户,只要按时缴纳粮税地钱,往后这些田地都是自家的田产,可以传给子孙后代!”

    杨巧莲不敢相信,嘴皮子哆嗦:“咱逃过去没有籍口,只能算作流民,流民也能占有土地?”

    朱武重重点头:“能占!和俺一块在通运货行干活的刘栓子,他娘舅岳父家的小女婿带着一家老小年前逃过去,天气稍微暖和,雪一化,一家子就忙着在县城郊外垦荒,抢在春种前开出八亩地,报县府登记造册,全都划拨到他的名下!

    刘栓子把这事儿跟俺说了,还说他和他哥商量了,等到除州清流关开禁,全家人就逃过去!”

    杨巧莲捂着嘴羡慕不已:“八亩地!还在县城边上,这天大的好事啥时候能落在咱家头上!”

    吴友娣听了心里也是羡慕又感慨,但她毕竟年纪大些,更能沉住气,冷静地低声道:“大郎,你想带着咱家和刘栓子一块逃?”

    朱武憨厚的面相浮现狠色:“娘,咱们在唐国无依无靠,连个籍口也没有,留下来只能一辈子替周家卖命。

    若是周家能善待咱们佃户也就罢了,可周家年年涨租,叫人活不下去,只能逃!

    周家势大,留在唐国太危险,只能往北边逃。

    难得北边换了个把咱百姓当人看的好皇帝,俺....俺想拼一把,若是能为亮娃和大丫留下些家产,俺就算死也值了!”

    朱武看看年幼的儿子和闺女,越发下定决心。

    杨巧莲把懵懂的一双儿女揽在怀里,又开始抽噎着抹眼泪。

    吴友娣叹口气,说道:“这件事你可要想清楚,踏出这一步,可就再没回头路可走!若是逃不过去,被周家抓住,咱家都得没命!”

    朱武跪倒在吴友娣跟前,重重磕了三个响头:“儿子不孝,连累娘一把年纪还跟着俺吃苦受累....”

    没等朱武把话说完,吴友娣摆摆手打断,轻抚儿子头顶,喃喃道:“你爹走得早,你小弟也被契丹人害死了,只剩咱们这一家子相依为命....娘虽然没读过书也不识字,但记得年幼时村里的瘸腿秀才说过妇人有三从之义: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你不用顾虑太多,娘全都听你的!”

    朱武流下两行浑浊眼泪,哽咽不已,重重叩头。

    全家人商量好出逃之事,原本沉重的心情反而轻松了些,开始徜徉着逃到北地之后,崭新生活的开始。

    当即,杨巧莲和吴友娣忙着收拾行囊,朱武天黑出门一趟,去找刘栓子兄弟商量出关的事。

    朱亮也被三令五申警告他不许透露饭桌上阿嬷和爹娘说的话,朱亮人小鬼大,知道事关一家人的性命,倒也不会往外边胡咧咧。

    他唯一的重任,就是照看好年仅四岁的妹妹。

    穷家敝户也没啥好收拾的,唯一不能落下的,就是佛龛下的两块牌位,吴友娣又抱着细细擦拭一遍,包裹好放在身边。

    婆媳俩坐在屋檐下轻声说话,畅想着北边的美好生活,说着说着竟然笑出声来....

    翌日,朱武起个大早,怀揣两个热腾腾的老面馍馍兴冲冲出门。

    昨夜已经跟刘栓子兄弟说好,三日后的夜里一块动身,三家人一同前往清流关。

    只要顺利过了关隘,距离淮水也就不远了。

    朱武和刘栓子兄弟还有通远货行三日的工钱没结,他们准备做完这三日,结清工钱再走。

    家里的妇孺忙活着收拾行装,耐心等候出发的日子。

    又过一日,朱武起早去货行干活,原本应该下午申时正左右回家,可直到戌时,黄昏过后还不见回来。

    朱亮嚷嚷着肚子饿,杨巧莲和吴友娣只能带着两个娃子先吃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