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章 檄文如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百章 檄文如箭 (第3/3页)

毫无例外,全都是关于李守贞封锁潼关,传令关中各州县,割据称王公开反叛的。

    半日时间,开封城接到无数有关于河中军叛乱的消息。

    大街小巷群议汹汹,消息传到最后,有的说李守贞已经出兵潼关,占据洛阳,十几万兵马正朝开封杀来。

    有的说临清王、洛阳留守高行周高老将军,依仗洛阳城城池高大坚固,率军死守。

    也有的说高行周老将军已经兵败城破,被李守贞斩了头颅,洛阳以西半壁江山已经归了秦王李守贞。

    有人甚至预测出了,天下将会进入旷日持久的秦汉之争,刚刚平息战乱没多久的北方河山,将会再度陷入四分五裂当中。

    有商贾开始收拾细软,举家逃出开封城,往南而去。

    久久不见朝廷发布安民告示,开封百姓不知道关中、洛阳的战事究竟如何,更不知道李守贞的叛军有何动向,距离开封城还有多远。

    很快,关中叛军祭天告文的内容,也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之下,迅速在开封城传开。

    协助乃至归顺叛军的彰义军节度使史匡威、泰宁军节度使符彦卿,一时间遭遇口诛笔伐,仁人志士痛骂他们不思报效国恩,助纣为虐,为一己私利导致天下重陷战乱。

    恐慌情绪的蔓延速度比朝廷预想的还要快,到了傍晚之时,广利门、普济门、顺天门几处城门,聚集了大量想要逃出城的百姓,其中也不乏达官显贵、富商豪客。

    北方有战事就往南逃,多年来已是约定俗成。

    朝廷紧急下令封闭九门,**不许出,同时发布了一份语焉不详的安民书。

    时间紧迫,朝廷显然没有考虑好,如何应对关中地区突然发生的战乱,只能尽量安抚百姓,可惜效果并不太好。

    就在开封城群情汹汹的同时,一份《讨李守贞檄》也以出乎意料的速度传遍开封城街头巷尾。

    无数的酒肆、客栈、商行、勾栏瓦肆、莺苑春坊、寺院道观,凡是人流聚拢的地方,仿佛都在同一时间,流传出这份《讨李守贞檄》。

    这篇檄文写得好呀,不光将河中军叛乱的前后因果写的详详细细,更是将李守贞骂得狗血淋头,还通过一番详实的实力对比,综合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言之凿凿地得出结论,李守贞必败,朝廷必胜!

    文章词句大气磅礴,一蹴而就,无数士子忍不住竞相传颂,甚至还有人在人流汇聚的热闹地,公开诵读檄文,聚拢不少百姓求教聆听。

    檄文没有署名作者,但却写明是彰义军所出。

    檄文的最后,是彰义军节度使,史匡威向朝廷请愿,恳请朝廷即刻发兵剿灭叛贼李守贞,彰义军和关中军民为王师的到来翘首以盼!

    彰义军能传出如此通篇洋溢着忠君爱国之意的檄文,怎么可能会参与李守贞叛乱?

    一时间,为史匡威和符彦卿叫屈的声音渐渐多了起来,都说李守贞祭天告文里的内容,不过是虚张声势,想要挑拨离间。

    宫城宣德门外,柴荣正骑马从司徒府赶来。

    作为藩镇节度使,他此番以述职名义回京,未得朝廷诏令是不允许上朝参与朝政的。

    郭威一大早就被宫里的人叫去参加紧急御前会议,柴荣准备先进宫城,到枢密院去等候父亲,好第一时间知道,朝廷究竟会如何应对李守贞叛乱。

    那份一夜间在开封城传遍的《讨李守贞檄》,他也刚刚知晓,正一路走一路看。

    檄文写得言辞锋利,令他暗暗叫好。

    突然,一旁的人群里窜出两人,扑倒在柴荣坐骑前。

    柴荣身边四名护卫反应迅速,当先两人拔刀冲上,余下两人守住斜后方,将柴荣护在中间。

    "柴节帅留步!我等奉彰义军朱小官人之命,前来求见!"

    马庆和陈安跪倒在地,马庆将一份书信高捧过头顶。

    柴荣心中一动,朝护卫示意,护卫上前取过书信交给他。

    展开一看,果然是那久违且熟悉的笔迹。

    一瞬间,柴荣想到些什么,扬了扬手里的檄文:"这东西,也是朱秀搞出的名堂?"

    马庆咽咽唾沫,点点头。

    柴荣哑然失笑:"你们且随我入城,把事情经过详细说来。"

    当即,柴荣领着二人进入宣德门,往枢密院而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