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0067章:搅动风云!论流民越诉的最佳方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0067章:搅动风云!论流民越诉的最佳方式 (第2/3页)

属于贩卖人口。

    真打官司,沈念不一定能赢,他也不适合卷进这种糊涂账中,更没有精力去寻证据。

    突然,他眼前一亮。

    “驱赶辽东流民的,不就是北城兵马司的人吗?有了!”沈念兴奋起来。

    ……

    黄昏放衙后。

    沈念回到家中,将阿吉和木生叫到面前。

    “木生,我已知你姐姐的下落,她在月底之前还算安全,不过要将她救出来,还需要你来做。”

    “我?我如何做?若能以命换命,我也愿意!”木生扬起脑袋说道。

    “不需要你以命换命,明日一早,你随阿吉前往城郊,寻找同为辽东的流民,无须多,五人即可,要嗓门洪亮的。”

    “阿吉,你为他们都买身衣服,切记,是打补丁的旧衣服,然后将他们在午后拉到城内,于正阳门外暂歇,我准备让他们去告状,诉状你来写。”

    ……

    沈念布置好后,回到书房,思索计划有无缺漏之处。

    他的具体措施是:让这些流民来京内告状,控诉辽东赈灾银被吞,控诉北城兵马司驱赶殴打灾民,先将北城兵马司卷进来。

    外地百姓来京告状,正规渠道有二。

    其一,向通政司递交诉状;其二,敲击午门外的登闻鼓直诉。

    但目前,这两种渠道对百姓而言几乎都行不通。

    首先,从外地到京师,大多路途遥远,很多百姓都不识字,还要请讼师撰写诉状,来来回回耗银可达十余两,这相当于一名中等农户的两年收入。

    其次,地方官员贿赂五城兵马司或顺天府的胥吏,使得外地告状的百姓根本无法进京。

    最后,即使有百姓能来到通政司或午门前,也会有胥吏阻拦,将其驱逐。

    当下,午门前的那架登闻鼓是给人看的,而不是给人敲的。

    至于通政司。

    一些底层官员想弹劾上官都不一定能呈递奏疏成功,更不要说底层百姓了。

    当然,还有其他特殊渠道。

    如:拦與喊冤,依托士绅、科举考生、致仕官员告状等。

    但这全凭运气。

    搞不好还会被扣上“惊扰官驾、诬告官员”的罪名被责罚。

    依照《大明律》,越本管官司辄赴上司称诉者,是要先笞五十的。

    沈念让这些人换衣服,乃是为了让他们以“底层劳力”的身份进京。

    让阿吉写状纸,乃是为了写明情况,且将自己摘出去。

    而沈念规划的告状之地。

    不是通政司,不是午门,不是顺天府,不是锦衣卫,甚至不是三法司(大理寺、刑部、都察院)。

    而是户部。

    去年的辽东赈灾银乃是从户部支出,派发到辽东,而今出现如此多的流民,都声称没有被安抚,定然是有人贪墨。

    户部尚书殷正茂刚刚上任,正是想要站稳脚的时候。

    他若知此事,绝对会上奏,因为里面可挖掘的问题太多了!

    比如:户部有没有贪墨赈灾银之官?北城兵马司有没有收受地方官员贿赂驱赶流民?辽东地方衙门有没有虚报灾民数量?有没有截留赈灾银?有没有官商勾结将赈灾粮变成劣质米粮?

    另外还有一点,辽东作为边陲之地,赈灾银经常被军需调借,此次是不是也是这样?若将边民逼成反民,这个责任谁来负?

    这些问题,在殷正茂眼里,皆是功绩。

    ……

    沈念笃定殷正茂会彻查此事,还有一个缘由。

    往昔,户部在王国光这位老黄牛的带领下,兢兢业业,甚是乖巧。

    各个衙门要钱都朝着户部要。

    但大明的财政管理衙门,其实不止户部,较为有钱的还有工部和司礼监。

    工部,主管全国匠户,四大清吏司所征的山货土产税、制陶冶炼费,还有山场、园林费用,都不经户部。

    司礼监掌管天下黄册,提督苏杭两府的织造,还掌管水利、舟车、桥梁等,也很有钱。

    换言之——

    朝廷挣钱的钱袋子有好几个,但一旦赈灾救民,都率先是朝着户部的口袋拿。

    殷正茂可不是窝囊的老实人,不可能被这样欺负。

    若再出钱,他肯定会想法让别的衙门出钱。

    另外,沈念还笃定,此事闹到内阁后,三大阁老肯定重视。

    一则是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