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光锥之外的回忆录——薄膜广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cxzz958.com
    光锥之外的回忆录——薄膜广播 (第1/3页)

    最先意识到这场惊天的神迹其实是一场巨型魔术骗局的是一位叫柳分仪的年轻物理学家。

    在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对于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在这个解释中,世界认识到了光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

    考虑到量子化效应的理论,每一个电子被限制到只能整份的接收整份光子的能量。

    光子能量被整份接收而不外泄,这从光子原定的将要抵达的传输路途上的观测来看,这枚光子就宛如半路失踪了一般。

    而这样的利用量子化效应组成的致密电子膜可以将来路上的光子完全剥夺吸收,但这种的吸收并不是不可逆的。

    量子化效应的特性决定着这层接收整个光子的致密电子膜仍可以将其外泄。

    通过不同接收光子的致密电子膜上的位置变换,这份储存在其中的光子可以在另一个位置释放出来。而这个位置变动,从速度上来讲,是接近光速的。

    也就是说这个光量子薄膜的构成——利用量子化效应组成的致密电子膜的全部地方都是在进行光速移动的。

    一个来自恒星的光子被这个光速运动的电子带入到了夜空并释放出来,而这张薄膜最初的高度更是在外溢层之外,这距离地面足足上千公里。

    从另一个方向到来的光子被释放到大气层上向地球涌动,这在宏观上的表现便是“白天的天空出现在了晚上。”

    这种交换释放的行为频繁,即可造成“世界闪烁”的神迹本质。

    在未来这个欺世魔术被揭穿后的不久,后知后觉联合国教科文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cxzz958.com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