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艰难起步 (第2/3页)
晓听了,心中一阵酸楚,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那是对孩子不幸遭遇的心疼。同时,他也更加坚定了要教好这些孩子的决心,他深知,教育是这些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
紧接着,其他孩子也陆续前来报名。有的孩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补丁的针脚歪歪扭扭,却缝进了家人的关爱与牵挂;有的孩子小脸脏兮兮的,如同小花猫一般,但他们的眼神中都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望,那是一种能点燃希望之火的璀璨光芒,让林晓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老师,我能上学吗?”一个小男孩怯生生地问道,他的眼睛里充满了期待和不安,小小的身躯微微颤抖,如同风中瑟瑟发抖的幼苗,让人忍不住想要去呵护。
“当然能,孩子,只要你愿意学,老师一定好好教你。”林晓摸了摸小男孩的头,给予他温暖的鼓励,那鼓励犹如冬日里的篝火,温暖着孩子的心,让他的眼神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报名过程中,一位三年级学生的家长拉住林晓,神色焦虑,眉头紧锁,眼中满是担忧地说:“林老师,最近这几学期,孩子的老师每学期都在换。我们做家长的心里没底啊,孩子也学得不安稳。我希望您别走,能一直把他教毕业。”林晓听了,深感责任重大,他郑重地承诺道:“您放心,只要孩子们需要我,我就不会离开。”
报名工作结束后,林晓坐在办公桌前,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学校的问题如同千丝万缕的乱麻,交织在一起,让他感到无从下手。首先得把厕所修整好,这是当务之急,否则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将无法得到基本的保障。然后是修理好教室和课桌椅,不能让孩子们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中学习,他们的安全至关重要。还有教材和教具,也得想办法去筹集,孩子们需要更好的学习资源来汲取知识的养分。
想到这里,林晓决定先去中心校找校长帮忙。他马不停蹄地赶到中心校,一路上脚步匆匆,心中满怀焦急,仿佛有一团火在燃烧,催促着他尽快为孩子们争取到帮助。见到校长后,他详细地向校长反映了学校的惨状,眼中满是急切与期盼,那眼神中透露出的是对孩子们深深的关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
“校长,我们学校的情况实在是太糟糕了,孩子们需要帮助。”校长听后,深表同情,目光中透着关切和无奈,表示会尽力提供一些支持,这让林晓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
随后,林晓又急匆匆地去村里找村支书和村民帮忙。他来到村里,声情并茂地向大家说明了学校的情况,眼中满是焦急与期待,恳请道:“咱们村的孩子们需要一个能安心学习的地方,大家能帮帮咱们的学校吗?”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那是对孩子们未来的担忧和对学校现状的痛心。
村支书是一位年近五十的汉子,身材魁梧,脸庞黝黑,眼神中透着坚毅和果断。他听闻林晓的话,二话不说,当场表态:“这是咱们村娃们读书的地方,哪能看着不管!”他的声音坚定有力,仿佛给大家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村民们的热情瞬间被点燃。
消息一传开,村里顿时热闹起来。男女老少纷纷行动起来,大家带着工具和材料,浩浩荡荡地朝学校走去。那场面,如同一场盛大的出征,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热情和坚定。
最先到达的是一群壮实的汉子,他们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肩上扛着长长的木头,那是准备用来做房梁的。汗水顺着他们黝黑的脸庞滑落,他们却顾不上擦一擦,眼神中满是坚定,那是对学校重建的信心和对孩子们未来的期望。
“林老师,有了这结实的房梁,教室就更牢固啦!”一位名叫大牛的汉子爽朗地笑着说,“想当年,我也是在这学校里读书,那时候条件虽说也不好,但老师教得认真,我们学得也起劲。”
“可不是嘛,”另一个叫二虎的接着说道,“还记得有一次下大雨,教室漏得厉害,老师带着我们一起用盆子接水,那场景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有意思呢。”大家一边干活一边回忆着过去,话语中充满了对学校的深厚感情。那是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教育传承的坚守,即使岁月变迁,也无法磨灭。
接着,一群妇女们也来了,她们背着背篓,里面装满了瓦片和钉子。“咱们把屋顶修好,下雨天孩子们就不会漏雨啦!”一位大嫂说道,眼神中充满了关切,那温柔的目光仿佛能融化一切困难。
“对呀,我小时候上学,冬天风从破窗户里灌进来,冻得手都写不了字。可不能让现在的孩子再遭这份罪。”另一位妇女附和着。她们的话语中,满是对孩子们的心疼和对学校改善的期待,那是母性的温柔与坚韧在这一刻的完美体现。
这时,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也颤颤巍巍地赶来了。他虽然步伐蹒跚,但眼神中透着坚定。“我们林家村有希望了,这是我们自己的学校。我也来搭把手,把学校打扫干净,修建好,让村里的娃娃在这里安心学习!”老人大声吆喝着,那声音虽然有些沙哑,但却充满了力量。说着,他就拿起扫把扫了起来。他的动作虽然缓慢,但每一下都充满了认真和执着,仿佛在书写着一段关于教育传承的传奇。
几个老人也不甘示弱,他们提着撮箕,拿着铁锹,步履蹒跚但坚定。“我们虽然力气不大,能干一点是一点!”一位白发苍苍的大爷说道,“以前咱们村出个文化人不容易,现在可不能让条件耽误了孩子们。”他们的话语虽朴实无华,却道出了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对孩子们未来的殷切期望。那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