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越来越有帝王之相 (第2/3页)
一抹夕阳,虽绚烂却难掩其即将沉沦的悲凉。
更让百官不安的是,天色未明,百官辟集,正在称贺之时,赵煦头顶上的殿屋上有一只猫头鹰发出了瘆人的“笑声”。
见到这一幕,不论是皇室成员,还是朝臣们,都在面面相觑,他们心中暗自揣度,这不详之鸟到底在预示着什么?
谏官开始交换忧虑的目光。
章惇等宰执,尽管畏惧一朝天子一朝臣,不愿意失去赵煦,却也不得不做最坏的打算。
可以说,除了赵煦以外,所有人都觉得,立储君一事,已经迫在眉睫。
但怎么让赵煦这位很没有自知之明的皇帝妥协立下储君,也是萦绕在所有人心头的一个难题……
……
在这个时代,冬至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在这个日子,人们会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府也会放假,庆贺往来。就跟过年差不多。
郊礼过后,所有皇室成员都来慈德宫拜见向太后,同向太后一块过节。
甚至往年皇帝和皇后也会亲自前来拜见向太后。
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来慈德宫的赵俣,也不例外。
边往慈德宫走,赵俣边为赵煦惋惜!
在赵俣看来,赵煦在宋朝的历任皇帝中,还算不错的,不怂,而且还很有进取之心。
但赵煦在他人生这最后一阶段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明明已经病入膏肓了,却还不虑及身后事,把一切都安排妥当,却似被迷雾遮眼,对赵宋王朝国力衰退、朝局动荡、边境不宁等危机视而不见,一味沉浸在个人的哀愁与药石无灵的绝望之中。
赵俣心中暗自思量:“这皇帝当久了,或许便会被那高高在上的孤独与权力之重所累,忘了初心,失了锐气。赵煦曾立志中兴宋朝,要一扫积贫积弱之态,让百姓安居乐业,边疆安宁无虞。可如今,病榻之上,他非但未着手布局,确保改革之策得以延续,反而任由保守势力回潮,朝纲日非,实乃国家之大不幸。”
赵俣原来期待着,这个时期的赵煦,能比历史上英明一点,趁着他还有自主权之时,把身后事安排明白了,比如任命一位最能继承他改革之志、最有可能率领赵宋王朝走向中兴的亲王担任开封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