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二章 赵俣:我有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法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十二章 赵俣:我有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法子 (第2/3页)

土,并一直坚持到了南宋末期,甚至,如果不是蒙古人骤然崛起横扫世界,还能坚持更久。

    见赵俣也没有良策,赵佶笑了,他看向赵煦,又看向一众宰执,好不快意:“这便是你们看重的赵俣,也不过如此……”

    谁想,就在这时,赵俣再次开口:“良策臣确实没有,但臣有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法子。”

    赵煦眼睛一亮,说道:“快快献陈!”

    章惇等宰执大臣,也是精神一振,想看看赵俣到底能比他们强到哪去?

    赵佶也收起快意,不服输地心想:“我倒要看看你有何高见?!”

    周围的一众大臣也全都看向赵俣。

    赵俣旁若无人地说道:“可盘点皇城诸司库藏,将积压的陈旧物资打包作价出售……”

    这不是赵俣首创的办法,而是历史上,在赵佶继位后,为解决朝廷债务问题,蔡京采取的一项创新性的财政措施。

    赵佶继位之初,北宋王朝因长期对外战争,如对西夏用兵,以及奢侈消费,财政压力巨大。

    据记载,一批持有“官钞”(也就是朝廷发行的债务凭证)的巨商向朝廷索债,总额高达三百七十万贯。

    然而,国库空虚,赵佶无力偿还,债务问题成为燃眉之急。

    蔡京向赵佶做了如实汇报。

    赵佶面有难色:“辱国!且奈何?”

    蔡京则很有信心地回答说:“臣请尝之。”

    当时蔡京的应对策略就是变废为宝。

    面对这一困境,蔡京提出了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盘查皇城内诸司库务中的积压物资,将其作价抵债。

    具体步骤就是:

    蔡京命人清点库藏,发现了大量长期积压、几近废弃的物品,包括:

    幕帟:也就是帐篷、帷幔类织物。

    漆器、牙札:也就是象牙制品。

    锦缎、细色香药:也就是高档香料和药材。

    这些物资多为皇室或官府早年储备,但因款式陈旧或需求减少而被闲置。

    蔡京将这些物资按市价评估后,打包折算成等值金额,抵偿给持官钞的商人。

    尽管商人最初对接收这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