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废井冷眼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废井冷眼 (第3/3页)

藏,怕被渤海国的人发现,怕暴露唐玄宗为他编制的谎言。他寄情故乡,故乡容不了他;他亲近唐朝,唐朝帮不了他。

    让他稍感安慰的是,由于他和别人的努力,渤海国还是逐渐领受了唐文明的光照。更由于自然规律,保守势力一批批老去,连他们的子孙也被唐文明吸引。因此,终于迎来了公元九世纪的大仁秀时代(817—830)。

    大仁秀时代的渤海国在各方面都达到鼎盛,被称为“海东盛国”。一度,这儿的“上京龙泉府”和中华版图西边的长安城,一东一西,并立于世,成为整个亚洲的两大文明重镇。

    乍一看,渤海国内部的危险解除了。那就转过身来,看看外部的危险吧。

    周围的部落,仍然未脱游牧习性,因此与渤海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反差带来了羡慕与趋附,但在羡慕和趋附背后,却藏着强烈的嫉妒和仇恨。九世纪前期的渤海国器宇轩昂,但包围着它的,却是大量越来越闪烁的目光。它拥挤的街道太刺激那些渴望人烟的马蹄了,它显赫的名声太撩拨那些企盼成功的山民了,它如潮的财宝太吸引那些背囊寒薄的骑手了。

    于是,那一天终于到来。来得出乎意料,又来得理所当然。大仁秀时期才过去一百年,公元九二六年,渤海国竟一下子被契丹所灭。

    人们会问:作为渤海国的宗主,唐朝为什么不出手来帮它一把?

    答案是:在十九年前,唐朝已先于渤海国灭亡。

    其实,即使唐朝没有灭亡,也帮不了。“安史之乱”之后,气象已失,门阀林立,哪里还管得上东北亚的一个自治藩国?

    四

    在人类历史上,一切高度文明的城堡被攻克后,下场总是特别悲惨。

    因为胜利者知道,城堡里边已经形成了一种远远高于自己的文明秩序。攻下来后,无法控制,无法融入,无法改造,除了毁灭,别无他途。

    入城的契丹人骑在马上四处打量,他们发现,不仅是市民的眼神和脸色那么冷漠,就连城砖和街石都在反抗。一种复仇的气氛弥漫四周,抓不住,又赶不走。

    于是他们在掠取财物后下令:腾出都城,举国南迁,然后放一把火,把整个城市烧掉。

    我们现在无法描述那场大火,无法想象一座亚洲大都市全部投入火海之后的怕人情景,更无法猜度无数过惯了大城市繁华生活的渤海人被迫拖儿带女踉跄南下时,回头看这场大火时的心情和眼光。

    记得当地的考古工作者告诉我,发掘遗址时,总能看到一些砖块、瓦片、石料这些不会熔化的东西竟然被烧得粘结在一起,而巨大的路石也因被火烧烤而处处断裂。

    这场火不知前后烧了多长时间。我伸头看过的那口八宝琉璃井的井水,当时一定也烧沸了,很快又烧干了。然后,在到处还是火焦味的时候,大雪又把一切覆盖。

    怪不得,我第一次来考察时在井口伸头,看到的是一副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

    其实,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的契丹人,也正在开启自己的一部历史。我在研究北魏王朝的时候曾经关注过他们,当时他们游牧在辽河上游。唐朝也曾草草地为他们设立过“松漠都督府”,唐灭亡后,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后称帝。因此,他们来进攻渤海国时,还是一个很“新鲜”的政权。后来他们又改为辽,与五代、北宋都打过交道,也学习了汉文化的很多东西,发生过不少恩怨故事,而在公元一一二五年,为金朝所灭。

    他们被灭亡的时候,离他们灭亡渤海国,正好两百年。

    至于灭亡他们的金朝,年龄更短,只存世一百二十年。灭亡金朝的,是蒙古和南宋。当然大家知道,后来南宋又被蒙古灭了。

    ……

    那么多次的灭亡,每一次,都少不了熊熊大火吧?都少不了那一口口烧沸了、又烧干了的古井、老井、废井吧?

    地下总有水源,它们渐渐又都有了波光。但伸头一看,与我在渤海国遗址看到的一样,冷眼,总是冷眼。

    我一直在猜测,那几个清代的流放犯,状如乞丐的大学者,那天歇脚的时候有没有看到那口废井?估计没有。但是,后来那个又来了两次的老人,看到了没有?

    如果看到了老井,看到了冷眼,我想,他们一定会陷入沉思。他们对那段历史并不陌生,但也一定会对一座名城只剩下几方石料、一口废井的景象而深感震撼。我相信他们在震撼之余会对自己的遭遇更加达观。在如此废墟面前,科场案的曲直,亲人们的屈死,只是变成了历史褶皱中的微尘。

    历史很漠然,在多数情况下不讲曲直,不讲感情。比历史更漠然的是自然,这几个老人去担柴的地方,正是一个火山口。面对火山口,时间的尺度更惊人了。相比之下,朝代的更迭以百年计,火山的动静以万年计。

    其实,火山口也是一个废井。它的冷眼,连地球都不寒而栗。

    当然,这超出了那几个流放学者的知识范围。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