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两百八十二章 裴璟麾下的明争+军功河东的时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两百八十二章 裴璟麾下的明争+军功河东的时机 (第2/3页)



    王伏宝所说的话,所引用的典故全部出自于法家的《韩非子》。

    虽然王伏宝是个武将,但是也是个儒将,对于诸子百家所留下来的典故,也都颇有涉猎。

    自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如今,也不过区区几百年不到的时间。

    大量诸子百家的典籍,此时还是留了下来的。

    其实王伏宝长篇大论下来,讲的倒也很简单。

    这其中,王伏宝举了几个例子。

    其中第一个例子,他说的就是如果所有人都睡着了,就不知道谁是瞎子;

    人如果都不说话,就不知道谁是哑巴。

    如果睡醒后让他们看东西,提问题让他们来回答,那么哑巴、瞎子就原形毕露了。

    王伏宝通过了这个例子,想说明一个道理就是,不听一个人言语,没有本领的人就不能发现;

    不让他任职,没有德才的人就不能发现。

    听别人说话而责求他有相应行动,让他任职而责求他能把事办成,那么没有本领、德才不好的人就原形毕露了。

    然后王伏宝又接着说的第二个例子,其实也非常的通俗了。

    说的就是要想得到大力士,却光凭自己介绍,普通人和大力士就无法加以区别。

    把巨鼎大案交给他们举,是疲弱还是勇健就表现出来了。

    所以办事是试验人们才能的巨鼎大案,让他们办事,是愚蠢还是聪明就区别出来了。

    通过这些例子,张羡得出的结论就是,没有本领的人从君主不检查自己言论中取利,德才不好的人从君主不任用自己办事中取利。

    君主不检查他的言论,他就自吹善辩;君主不任用他办事,他就自命高明。

    当代君主迷惑于他的善辩,轻易相信他的高明,从而尊重他们;

    这是不等看东西就断定他眼明,不等说话就判定他口才好,这样,哑巴和瞎子就无从得知了。

    同时,他也在奉劝秦王殿下裴璟,希望裴璟像明君一样,听取言论一定要责求实用,观察行为一定要责求功效。

    这样,虚伪陈腐的学说就没有人再谈了,虚妄自大的行为就掩饰不住了。

    王伏宝终究还是挺了宋正本一把。

    王伏宝说的这些话,其实都是在反驳单雄信,因为单雄信说宋正本有私心。

    王伏宝的意思是,终究这个人是忠是奸,还得需要给他一个机会,才能让他证明自己。

    他希望裴璟能够给宋正本一个机会。

    同时,张羡也在劝张俨,不能因为魏延这人脑后有反骨,便将其杀害。这样做恐怕会杀去真正的忠臣和义士。

    裴璟也觉得王伏宝这一番话,说得也算是有理有据的。

    裴璟也不是真的是想杀了这宋正本。

    甚至他已经有了重用对方的意思,所以才想吓唬吓唬他而已,收敛收敛他的性子而已。

    甚至,这还可以借机给了裴璟一个唱白脸的机会。

    于是,裴璟便顺势就驴下,假意对堂内之人说道:“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本王恕之。”

    “况且本王手下不以言获罪,但凡有计策者,即可献来,万事是好是坏,本王皆有定夺。”

    闻言,单雄信当场向着裴璟下拜,说道:“殿下既然有令,属下敢不从命,是末将多言了。”

    裴璟又把头扭过来看,向了凌敬问道:“不知长史对于这条计策怎么看?”

    此时堂内的所有文武将领,以及单雄信,宋正本等人,都直直地盯着凌敬。

    想要看看他到底是什么说法,也想看一看凌敬的胸怀到底宽不宽广。

    谁知凌敬听了这个问题,也是嫣然一笑,说道:“这条计策实在是十分精妙,如果殿下纳窦红线为妾,实在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一来,河北诸郡以及窦建德麾下诸将,都害怕殿下对他们追究,心中尚且不能够安定。”

    “各郡的官员都不能安定,民众又如何会安定呢?”

    “如果殿下纳了窦红线,从此两家变成一家,那哪还有自己人担心自己人的问题。”

    “这样的话,河北诸郡和窦建德的旧将,就都能够归附了。”

    “二来的话,那窦红线容貌甚美,殿下也能娶得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