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群雄割据 第三十节 献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章群雄割据 第三十节 献策 (第2/3页)

官员任免升迁制度和律法管制。"

    国渊点头,孔融接嘴道:"这第三策么,说的是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制度,此事颇合古风,我倒没什么意见。组织各乡郡乡老建立议政院,使下情上达,青州这几年来一直在办,没什么大不了的。

    上情下达,听说要办一个邸报,上面公布官府的各项政策,以及政策的解释。为了让这封邸报流传广一点,听说,上面也要刊载一些四书五经的经义辨识,此乃传播文化的圣人之道,融举双手赞同。但听说,为了方便商人的购买阅读,上面也要刊登一些四处商情,价格目录。我对此颇有微词,圣人之道怎么要与商人并列,岂不是侮辱斯文。子正,你乃主公心腹,你劝劝主公,邸报上不要登载商情,如何?"

    沮授哈哈大笑,劝解道:"文举,你迂腐了。我问你,印刷一封邸报,虽然我们用活字印刷,成本较小,印刷时间略短,可是,若是一封邸报只印数份,成本若干?长此以往,官府负担若何?

    况且,朝廷政策越多的人知道,越容易上情下达,下方官员的弊端越少。要想邸报流传广泛,又要政府负担轻松,岂不要多登一些百姓所关心的事件。青州,最有钱的人是谁?商人也!商人要想刊登自己的商情,就会给邸报付费。邸报有了钱,政府的负担就会减少,也就可以更长久的刊登一些经义辨识。以商人之钱,帮助传播圣人之道,我想,即使是圣人再世,也不会反对的。"

    孔融默然。

    国渊欲言又止,此时,马车进入了一条喧闹的大街,车外,人喊马嘶的声音一下子涌进了车中。国渊敲了敲车棚,吩咐道:"走僻静的地方,我们正在说话。"

    马车随即转向,喧闹声渐去渐远。

    沮授微笑着,看了看这三人,问:"你们三人,是不是对第二条都不满意。"

    国渊沉默了一会,看到两人都不开口,只好勉强说:"第二策嘛,青州邦联体系,我觉得不可理解。你们追随主公,主公开口,你们点头,却忘了人臣的责任。

    常言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把依附我们的各部族抬高到与我们相同的地位,甚至容许他们进入青州谋生,容许相互间迁移定居。我认为,极不妥。"

    沮授微笑着,回忆道:"昔日,主公以一个琉璃杯为代价,逼迫陈群效力时,我与符皓(田丰)管幼安(管宁)正好在场,我现在认为,主公平生最得意的交易,就是拿一个琉璃杯换取了陈群。长文(陈群),真天下之才也。你们看了这三策,感觉不理解,我却在其中,看到了一个大帝国的诞生。"

    帝国,这个词是沮授新从刘备那里学到的,中华帝国,是多少汉民族的梦想,这个字眼,激动着多少代人,然而,现在,这三人初次听到这个字眼,却显得格外疑惑。

    "帝国,是的,帝国。"沮授激动地说:"你记得主公说过的家国之道吗?国者家也,千家万户组成国家,治国当如治家。家有家长,百户为村,设村长;千户为乡,设乡长;万户为镇,设乡老;五镇十镇为一城邦,设元老。如此,即使我们今后疆域再大,我们只要管理好了乡老元老,类似于军队中通过管理士官尉官,进而掌握全军一样,我们再大的地盘,我们把他划成一小块以小块治理,以治家之术治国,何愁帝国不倡?

    我在出云做相国时,曾随商队向北方而行,在马上走了两个月,仍看不到大地的尽头。其后,商人们告诉我,向西,穿过大草原到长安,到天水,需要走5个月,再向西走一年,仍看不到大地的尽头;至于向东,沿着辽东的海岸线走一年,走到极北之地,大地仍见不到尽头。

    我常常想,大地的尽头是什么呢?有生之年,若是有人走到了大地的尽头,告诉我那里的风景,该多好?我进一步想,若是这辽阔的大地,全归我大汉,全是我大汉的疆域,该多好?

    昔日,夜郎王曾问,汉朝与夜朗孰大,此举惹得大汉朝野笑声一片。然而,大汉朝野谁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