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汉兵要败?文聘定计赚关平(6k) (第2/3页)
外围,粮车交错纵横,如营寨部署,战兵在外,辅兵、役夫在内,灯火通明,巡逻严密。
正是押运粮草的关兴等部。
中军大帐。
关兴同样在和甲而眠。
头一回指挥五千人以上的大军,对关兴的压力也是不小。
战兵如何部署、辅兵如何部署、役夫如何安排,等等,极其繁琐。
大将和骁将的区别就在于:骁将只需要带着兵马杀杀杀,大将还得考虑怎么让骁将无后顾之忧的带着兵马杀杀杀。
想要真正成为大将,历练是必不可少的。
就如初时刘备对关羽所言:老一辈的能活多久得看天命。不能事事都亲力亲为,得让年轻一辈去历练。
刘备不知道文聘和于禁的厉害吗?
肯定知道!
而正因为知道,刘备才必须将关羽调回江陵。
诚然。
关羽一直在夏口,能带着关平关兴跟文聘于禁争锋。
可关羽若是不在了,关平关兴还能与文聘于禁争锋吗?
尽管刘备很欣赏关平和关兴,但也不敢妄言现在的关平关兴就一定能跟文聘于禁平分秋色。
年轻一辈是传承的基石。
刘备必须给予年轻一辈足够的历练机会。
关兴也明白刘备的期望!
相对于关平,刘备对关兴的期望更高。
倒不是刘备偏袒关兴,而是关兴更年轻,且比关平接受过更多的精英教育。
关平可为将,而关兴可为相!
这也是为何关平是荡寇将军而关兴是江夏太守的原因。
急促的鼓声响起。
关兴猛地睁开双眼。
跟关平一样,关兴一直都提防着文聘和于禁会来袭扰粮道。
在读书习武的时候,关兴就研究过曹营诸将的战术风格,最后发现曹营诸将最喜欢用的战术就是袭扰粮道。
其中最成功的就是官渡之战乌巢焚粮了!
直接从濒临兵溃逆转到了官渡大胜,袁绍惶惶而走!
其次就是邺城之战,断粮破城。
在围攻袁尚大本营邺城时,分兵攻取了武安、邯郸,切断了邺城北方粮道,又引漳河水灌城加剧粮荒。
因此。
关兴对粮道的安全格外在意!
不过。
等关兴出帐组织好战兵后,却并未发现有魏军出现。
“为何鸣鼓?”
关兴唤来执勤巡夜的鼓手,蹙眉询问。
鼓手也有些慌,连忙道:“禀太守,属下的确是看到有魏军来袭,才鸣鼓示警的。只是不知为何,魏军听见我鸣鼓,又跑了。”
疑惑间。
有斥候自前寨而来:“禀太守,前寨有喊杀声,疑是魏军在攻打前寨!”
疑兵?
关兴眉头更是紧蹙。
副将近前:“太守,是否要分兵前往增援?”
关兴摇头:“兄长久随我父,为人谨慎,又有营寨地利,应是无恙。倘若我分兵前往增援,而此处又伏有魏军精锐,军粮必失。
曹贼最喜袭扰粮道,不可大意!吩咐众人,今夜和甲而眠,随时备战。”
副将迟疑:“可如此一来,将士疲惫,明日又得耽误行程了。”
关兴决断不改:“宁可耽误一日,也不可令军粮有失。”
寨外。
一触即退的于禁,待得寨中汉兵安静后,再次分了百人小队前往袭扰。
如何疲敌。
如何疑敌。
于禁征战多年早已烂熟于心。
示警的鼓声再次响起。
魏兵依旧是一触即退。
“又来?”
“是于禁还是文聘?”
关兴蹙紧了眉头。
能将袭扰战术用得如此娴熟的,必是战场宿将。
“点起火把,增加巡守。”
关兴不敢大意。
袭扰战术是很难应对的,尤其是己方有大量粮草的时候,敌在暗我在明,一切行动都在敌方视角。
“退!”
见关兴加强了巡守,于禁没有再继续袭扰,而是退到了关平所在的前寨。
随后又点起了火把传讯,悄然的退到密林,执行文聘的后续计划。
不久。
文聘也自前寨退兵回城。
关平见寨后有火光出现,不敢追击,又恐后方粮道有变,忙遣人去打探,探得关兴的后寨有魏兵疑兵出现,关平更是不敢大意。
到了凌晨。
又有探子来报,称:南部密林有大量火光,又有击鼓声,似有兵马在驻扎。
“奇怪。石阳城应只有数千魏兵,文聘和于禁竟然还敢分兵?”
关平心中犯疑。
正常情况,守城军力不足时,为了振奋士气会设法取得局部胜利。
张辽逍遥津之战突袭孙权,以及今夜文聘于禁或劫营或袭扰粮道,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分兵出城为掎角之势,通常适用于城内兵马足够时,为了避免被攻城方孤立城池切断柴木水源而设
而如今。
文聘于禁却反其道而行之,竟在军力不足时还分兵城外,这让关平心生疑惑:“是我误判了石阳的军力,亦或者,只是文聘于禁的疑兵之计?”
黑夜中斥候探查不够细致。
关平也不敢贸然断定文聘于禁在密林处是疑兵。
到了白日。
关平派了大量斥候去南部密林查探,斥候又探得南部密林中,疑似有“粮仓”。
“连粮仓都出现了?是真分兵城外了?我被小觑了吗?”
想到昨日去骂战时,城头没见到有于禁,关平不由猜测于禁昨日是否就已经出城了。
再联想到昨夜去后军袭扰粮道的魏军,关平更不敢大意。
一面加强巡逻和探查,一面又分兵去护卫粮道,直到后寨的粮草辎重都到了大营,这才松了口气。
而这几日。
斥候对密林处的魏军情报,探查到的情报也更多。
一开始只有少量旌旗,后来每到夜里就有火光如长蛇自石阳城而出,第二日密林的旌旗就变多。
连日以来,斥候探报的密林魏军人数超过五千人了!
“石阳城的魏军人数,跟我们一开始的预料不太一样啊。”关平将探得的情报分与关兴。
关兴反复看了情报内容,又取出地理地形图琢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