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41章 天命在刘,刘备将曹仁打怂(5k)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41章 天命在刘,刘备将曹仁打怂(5k) (第3/3页)

姿压根不像个年迈老头。

    片刻后。

    城头的霹雳车如泄愤一般将巨石抛向高橹,将黄忠方才所在的高橹砸了个稀碎。

    “曹仁这厮,也太恨我了。”

    看着被砸碎的高橹,黄忠忿忿的来寻刘备诉委屈。

    得知黄忠差点一箭射中曹仁,然后被曹仁报复性的来了一通巨石轰炸,刘备也忍不住大笑:“汉升不必气馁,虽然没能伤到曹仁,但也将曹仁吓得不浅,真乃朕之福将也!”

    月前能一箭断旗,月后又差点射中曹仁,这福运着实令人惊叹。

    战场上,福运有时候比武力和智力更重要。

    譬如周瑜,打南郡被流矢射中右肋,最后在巴丘染疾而死。

    譬如庞统,打雒城被流矢射中要害,当场殒命。

    譬如孙坚,大胜之时追黄祖于岘山,被暗箭射杀。

    譬如凌操,轻舟先登,中流矢而亡。

    譬如夏侯渊,修个鹿角都能遇上黄忠。

    诸如种种。

    或有武勇或有智谋,都因福运太差而死于暗箭流矢。

    黄忠振奋精神,跃跃欲试:“围城日久,护城河也都填了,樊城如今士气日益低迷,不如趁机强攻,我愿披甲先登。”

    刘备轻抚短髯,摇了摇头:“时辰未到。现在攻城,胜算不大。等郾城消息传来,再行决定。”

    曹仁在等援军。

    刘备同样在等曹仁的援军。

    要彻底击溃樊城的士气,光围城是不够的。

    围城需打援。

    打败了援军,才能让城内的曹魏将士感受到更深的绝望。

    届时再强攻,方可事半功倍。

    黄忠眼珠一转,嘿嘿凑近:“陛下可有话要让我带给张将军的?我不嫌辛苦。”

    话音一落。

    刘备左右看向黄忠的眼神,都有怪异。

    你那是去给张将军带话的?

    你的意图都快写在脸上了!

    刘备不由扶额:“汉升啊!”

    最终。

    在黄忠的厚脸皮请命下,刘备将本该由普通传令兵传达的手令,交给了黄忠。

    让后将军来当传令兵,普天之下估计也就刘备一家了。

    “后将军是越老越精神了。”

    看着黄忠欢喜离去的背影,侍中马良忍不住感慨。

    刘备亦是感慨:“汉升之子早逝,如今又老迈不知还有几年岁月,除了建功立业名垂青史,汉升也没别的可以追求了。”

    感慨了一阵。

    刘备又看向手中的战报。

    这份战报,是来自于新城方向。

    大意就是:刘封派偏军夺取了南乡城东部的顺阳城,锁死了南乡城跟襄阳城的水路和陆路,夏侯尚和徐晃都被困在南乡城中。

    看到战报的内容,刘备心中更是欣慰:吾儿已不弱于徐晃了!

    世间悍将虽然不少,但良将却不多。

    曹操外姓诸将中,也唯有张辽、徐晃、张郃、于禁、乐进为'良将,其余诸将,或多或少都差了些。

    刘备麾下诸将中,能称得上良将的同样不多。

    刘封能跟徐晃相提并论,意味着刘备麾下良将后继有人。

    一个三十余的良将,足以再支撑大汉三十年!

    【吾儿牵制了西路,云长牵制了东路,朕在中路,也要努力了。】

    而在刘备的桌上,还放着一副战事地图。

    地图上标记了西路的刘封*夏侯尚徐晃,标记了东路的关羽*文聘于禁孙权,标记了中路的曹仁,也标记了洛阳的曹丕、许县的曹洪、汝南的曹休。

    等等。

    良久。

    刘备的眼神变得锐利,唤马良上前:“季常,你记一下,朕做如下部署调整”

    洛阳。

    自称帝后,曹丕就没有一天省心过。

    有各州郡的叛乱,有朝廷众臣相互攻讦,就连后宫的妃子也成天到头的斗来斗去。

    有时候曹丕都在想,曹操的偏头风是不是因为天天跟人玩心眼用脑过度才患上的。

    新成立的大魏内部的事都还没处理妥善,曹仁又派人来称“刘备极有可能亲征襄樊”。

    对此。

    曹丕都想派人去樊城骂人了。

    要么亲征,要么不亲征,派人称“极有可能亲征”是要让朕在洛阳来凭空去猜吗?

    曹丕甚至在想:曹仁是不是被关羽打怕了,才会听风就是雨。

    早在去年的时候,曹仁就曾上书请求放弃襄阳,还屯宛城。

    上书大意:襄阳护城河宽数十丈,而曹仁没水军!一旦关羽再来,又将上演去岁樊城被围的困境,不如焚毁襄阳和樊城。

    曹丕其实也有放弃的想法,然后专心安定内部,最终又因众臣劝谏称“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若弃襄阳,刘备势大难制”,不得不驳回了曹仁的呈请。

    如今再得曹仁的求援信,曹丕心中又想放弃襄阳了。

    为了个襄阳老是被牵着鼻子走,曹丕心中早就不耐烦了:朕乃大魏皇帝,不是老黄牛!

    “陛下,司马侍中求见。”

    一个眉清目秀的小黄门,小声上前。

    曹丕看了一眼天色,更感头疼。

    良久。

    曹丕叹了口气,让小黄门去唤人。

    不多时。

    一个面相“忠厚”、身材高大的中年人入内,见而叩礼:“臣,侍中司马懿,参见陛下!”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