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78章 游侠之风犹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78章 游侠之风犹存 (第3/3页)

情节大致相同,吴咏也未做更改。

    他之所以选择这个剧目,是因为《窦娥冤》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是着名悲剧之一,最能引发人们的共情。

    而相比于后世而言,大汉盛行游侠,同时游侠之风也大显于世,再加上公羊学派鼓吹

    “大复仇主义”思想,因而彼时

    “复仇”思想浓厚,复仇者的故事更是为人津津乐道,广为传唱!如《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七十四》中记载的赵娥,她的父亲被李寿杀死,赵娥有三个弟弟,都立志为其报仇雪恨。

    赵娥的三个弟弟相继死于瘟疫。李寿与同宗族人庆贺,对众人说:\"赵家强壮绝尽,只有女弱,何足复仇\"赵娥暗怀愤恨,身藏利刃,昼夜哀叹,准备报仇。

    最终她奋力挥刀杀死了李寿,随后到了都亭尊长的面前认罪伏法。后来,凉州刺史周洪、酒泉太守刘班等人共同上表朝廷,禀奏赵娥的烈义行为,刻石立碑显其赵家门户。

    黄门侍郎梁宽还着书追述赵娥的事迹,为其作传。中国的

    “侠”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这样一说:文者谓之

    “儒”,武者谓之

    “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发展到后来的《韩非子·五蠹》云: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

    《史记·游侠列传》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可以看出古代侠客们具有诚信的品格,谦虚待人,但是无视法规,自由放纵但是从来不彰显自己的才华,不抢夺功劳,一心只做圣者。

    时下,一个人的名声响亮与否更是荐举做官的条件,行侠仗义不仅能够帮助一个人树立声望,还能得到官府的认可,或会被荐举为官。

    这也助长了游侠为己任的风气,甚至一些人为了成名,睚眦必报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

    这时游侠进入一个自觉的阶段,在他们身上,侠义的精神体现得更加全面,但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游侠的形象和内涵也随之发生改变,一些游侠行使的使命由之前的政治性谋划变成替主人打打杀杀,近年来,游侠中的一些甚至向豪强转换,用锄强扶弱建立的侠义声望去做违背侠义精神的事情。

    其实《窦娥冤》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根据事实改编的故事更能激发人的共情力。

    因此当众人听到赵伯唱到: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舟。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听到这,很多人心中一股怒火郁结于胸,情不自禁怒吼道:“狗官,不得好死!”

    “如此昏官,不杀不足以泄我心头之恨!”如此多的愤怒声,引得周围的路人都聚集在太虚酒楼门口,纷纷打听是出了什么事情。

    而作为始作俑者的吴咏,看到群情激愤的场面,不禁暗叹一声:今之游侠之风犹存,我汉人的脊梁犹在也!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