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落凤(三) (第2/3页)
易,打造皇家舰队用的。而是高阁上的一个奏折。改漕归海。
京师粮食开销全赖漕运,一旦大运河的运输线被掐断,京师是要出大问题的。这样一来实在是太过受制于人,京师的粮价始终不能稳定。而漕粮运输的损耗,更是高达一个天文数字。百分之三十的漂没率,都可以算做正常损失,而不需要承担责任。
由于漕粮运输的特殊性,其漕船在河道上畅通无阻横行无忌,任谁也不能对漕船过多检查。毕竟耽误漕粮进京这么大的罪名。谁也承担不起。这漕船上一年中不小心夹带了多少货物,忘缴了多少税款,就是一笔糊涂帐。
就这一条漕运航线,就不知救了多少无业闲汉。不知养肥了多少地方文武。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漕运吃漕粮的由官至民。足有百多万人。一个天下第一帮,都是靠漕运打造出来的。过程中损失的米粮数字,可说是触目惊心。
当然。我大明地大物博,粮食充足。对比一个如此庞大的得利群体,这点粮食消耗,又算的了什么。再说,你不用漕运,难道还有别的什么办法么?自从永乐靖难后,到现在这粮食都是这么来的,谁还想翻天?
高拱却是不信这个邪,竟是想了个改漕入海的办法,以海运代替漕运。从此沿途转运的衙门可以裁撤掉十之七八,至于那些拉纤的力夫,护漕的漕丁,也自然就全都用不上。
仅此一项,据说一年就可以为朝廷节约几百万石的粮食,几十万两的银钱开支。还可以将一部分朝廷机构裁撤,淘汰部分冗官。
他是隆庆天子为皇子时的老师,在隆庆帝面前说一不二。为人又素来强势,向来只有他驳回隆庆的圣旨的事,没有隆庆反对他意见的事。他所谓上奏折,无非就是走个形式,自己票拟,送到宫里,隆庆也只写个准字,不会有其他说法。
按胡静水打探来的消息,改漕入海,估计已经无可逆转,只不过是个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