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衣魔笛手(六) (第3/3页)
“对,我也认为是踩脚的动作。”乔嫣与曾锦苓取得了共识,“催眠其实就是一种心理暗示,我昨晚看到音乐会的门票后,就一直觉得有古怪。今天详细了解了音乐会的情况,前后联系起来后,终于明白了。”
乔嫣认为,昨晚的事故,从表面上看,是因为人们参加音乐会时,情绪过度激动而造成的惨剧,但实际上,犯人给大家下了心理暗示。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这项内容。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接收着外界的暗示。比如,电视广告对购物心理的暗示作用。在无意识中,广告信息会进入人们的潜意识。这些信息反复重播,在人的潜意识中积累下来。当人们购物时,人的意识就受到潜意识中这些广告信息的影响,左右你的购买倾向。
总体来说,心理暗示分为四个阶段:发出指令、完成指令、给予奖励、熟悉指令。
举个例子,你要教一只小狗坐下,首先,要对它说“坐下”的口令,让它习惯。然后,当它坐下时,就给它食物作为奖励。这样反复多次,狗的潜意识里就会把“坐下”的口令和“坐下”的动作,以及“食物”这三者联系在一起。其实狗并不知道“坐下”这个词具体是什么意思,但是,只要它听到这一口令,就会本能地坐下,因为可以得到食物。
而昨晚的音乐会,犯人首先在门票上下了功夫。昨晚工作人员在音乐厅门口分发的所有门票都是脚的形状。也就是说,利用门票给大家灌输了“脚”这个暗示。人类生来与狗不同的地方,在于人是具有联想思维性的。人会从形象来延伸想象动作。说到脚,大家想到的动作是——踩。虽然思维没有意识到,但是潜意识已经进行联想了。
观众拿到门票后,第一个步骤已经完成,大家接受到了指令,是脚的形象,而且也联想到了动作——踩!
之后音乐会开始,曲目都很激昂,台上的演员在演出过程中不停地踩脚,做着“踩”的动作,指挥柯以飞还不时回过身,带动台下的观众一起踩脚打节拍,反复做“踩”的动作。这时,就完成了第二个步骤,也就是完成“踩”这个指令。
“接下来第三步,是给予奖励。这里的奖励,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上的。如果你有喜欢的人,你最开心的是他能够注意你,对你表示出好感。昨晚去听音乐会的观众,都很喜欢担任指挥的柯以飞,他是非常著名的竹笛演奏家,也是很多孩子崇拜的对象。”乔嫣思忖着说,“昨晚我问贝贝音乐会好不好看,她回答我说好玩,大家都在踩脚,指挥伯伯还对她笑,可见指挥的笑给她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
柯以飞很好地运用了他的笑容来作为奖励。我想,当他对着台下微笑时,其实是对着那片区域笑,并不是对着某个特定的人,但是,在看的人眼里,就会觉得是专门对着自己一个人笑的。他的笑也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观众,让他们更加卖力地踩脚。如此一来,就让大家习惯了‘踩’这个指令,暗示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