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秘密初现(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秘密初现(一) (第2/3页)

园区。途中因女司机走错路,王树新有些急躁,车停在一个偏僻的路段,两人发生了争吵。这时女司机瞪了王树新一眼说:“你爸妈是怎么教育你的!”坐在后座上的王树新顿时被这句话惹恼,他掏出此前在商店购买的电线,猛勒在女司机脖子上。几分钟后,王树新见女司机不动了,就下了车。

    过了一会儿,逐渐平静下来的王树新又返回车旁,他仔细查看,发现女司机已经死亡。王树新用女司机的军大衣盖住了尸体,就匆匆离开了现场。几天后,王树新被警方抓获。

    这起未成年人杀人案法院不公开开庭审理。承办法官耐心细致地审理本案的同时,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刚上初中的孩子,为什么会因为一句话将他人杀害?结合多年的审判经验,法官认为王树新因言语不和故意杀人违背常理,决定邀请专家对王树新进行心理辅导,在了解他杀人真正原因的同时,对症下药,进行心理疏导和法制教育。

    心理辅导被安排在圆桌形的少年法庭里进行,为了给王树新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屋子里只留下乔嫣、曾锦苓、莫语晴和一名法院工作人员。在轻松的环境下,曾锦苓开始从王树新的家庭谈起,王树新的长相比实际年龄要来的成熟,他表现得很平静,积极配合这次心理疏导。

    经过一个多小时针对性的交谈,乔嫣她们三人和法官了解到,王树新在农村长大,后来跟着父母到海都来打工。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尽量满足王树新在物质上的需求,但因迫于生计而忽视了对他的关心与教导。王树新逐渐变得不愿回家,对于父母对自己不关心的态度很不满,但他又是一个孝顺的孩子,想尽快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也就是这种对父母感情的心理矛盾,导致他极度反感别人提及父母对他的教育问题,正是这个原因让他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三位心理专家进行专业分析后指出,王树新悟性很高,已深知自己的错误,并表示今后将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不能一味地埋头办案,要多思考这些稚气未脱的孩子因为什么走上犯罪的道路。”法官是个很有威严的中年男人,声音洪亮。

    曾锦苓特别认同他的观点,她的面色有些沉重。“从犯罪心理学角度讲,像被王树新这样事先没有动机、一时冲动酿下恶果的犯罪称为‘激情犯罪’。有统计表明,这类犯罪约占我国一般刑事伤害及杀人案件的三分之一,有六成命案因‘激情’而引起,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更高。心理学家把11岁至18岁的城市未成年人称为‘心理上的准成人’或称人生的‘危险期’。那是因为他们的心理、生理、思想和行为正值成年人过渡的时期,万一把握不好便容易步入歧途,甚至发生质的变化。”

    曾锦苓说到后面,声音微微颤抖起来。乔嫣注意到,她的眼睛里似有泪花在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