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第二次黄海海战1 (第2/3页)
主要的造船厂在大连湾,为了拱卫这个海湾,尚可喜也下足了本钱,在海湾入口的两侧修建了炮台,架着千斤红夷大炮。配备红夷大炮的战舰则沿着大连湾的海湾口一字排开。除此之外,岸上的造船厂还驻扎着六千精兵。
吴孟明看了看情报,笑道:“郡马,这尚可喜乃是当年毛文龙手下的水师悍将,你打算如何应对呢?”
“先发制人~”宋友亮一口将杯中酒饮尽
尚可喜选择大连湾为自己的主要水军基地和造船厂所在是有道理的,大连湾西南岬名黄山,迤东曰老龙头,东北岬曰和尚岛,左右拱抱,形势险要。湾口门宽11公里,为黄海沿岸第一大湾。湾口处有三山岛屏列,隔海与山东半岛相望,共扼渤海海峡,拱卫东北、京津门户,战略地位显要。
一月十三日卯时(7:00),驻扎在三山岛的清军水师前哨部队发现了明军水师的桅杆和高高飘扬的日月旗,前哨部队一面向大连湾的水军主力发出警报,一面准备对明军水师进行阻击。
对于明朝水师的到来尚可喜感觉很意外,因为按照常理推断,大连一带是东亚季风带,冬天吹西北风,夏天吹东南风。明朝水师在南方,如果要北上进攻,也应该选在夏季,这样才可以顺风北来。
当然,如果说尚可喜对于宋友亮的袭击没有准备那是不公平的,在他刚刚在大连湾的时候,就曾经和麾下的将军们讨论过明军可能来袭的问题,大家的意见几乎没有两样,那就是在锚地排成战斗阵型应战,而不是到喇叭口港湾去和明军的大船交手。这样做的原因是尚可喜的水军经过上一次海战之后人员损失很大,新招募的水兵普遍训练不足,有四分之一的人员甚至都不满十八岁,五分之一的人超过了五十岁,年轻力壮的都被陆军征用去攻打锦州了。这些新兵在海面上难以保持正确的战斗队形,尚可喜认为面对宋友亮这样喜欢主动出击的对手,还是老成持重,以逸待劳比较好,换句话说,尚可喜是准备给宋友亮摆一个铁桶阵。于是尚可喜把已经完工的七十六艘大福船一字排开,从和尚岛一直绵延到老龙头。并在和尚岛和老龙头修建了炮台,架上了红夷大炮
一月十三日辰时二刻(7:35),明军水师乘着风自南向北而来,这个时候,尚可喜才发现自己犯了个不大不小的错误,他的队列离老龙头炮台比较远,无法提供有力的支援。无奈之下,尚可喜只能调派驻守在船厂的陆军绕过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